生命历程理论与生命周期理论、毕生发展观
生命历程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的发展以及毕生发展观(life-span perspective)的发展,这三个理论几乎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盛,同时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人认为生命历程理论与生命周期理论一样或者与毕生发展观没有差异,本节旨在简单介绍生命周期理论与毕生发展观,同时介绍这两个理论与生命历程理论的异同,让读者更好理解生命历程理论的发展。
(一)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这一概念应用很广,不但在心理学上面涉及,在经济学、管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上面都有所涉及,但是生命周期理论的兴起并不是首先在心理学领域,而是在经济学领域。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盛行,很多其他的生命周期理论也应运而生,比如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等等。而现实是,生命周期理论的学科理论基础应该属于发展心理学,现在国内外很多心理学研究人员都试图用不同的角度来解释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根据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在心理学中,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个体或者家庭的发展与成长的动态轨迹,包括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本文主要简述个体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1.个体生命周期理论
对于个体生命周期理论,首先要说的就是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虽然他是第一个提出毕生发展观的人,但是他的理论主要是生命周期理论,并没有对毕生发展观有深刻的探讨。埃里克森的理论既考虑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提出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同时介绍了每个阶段发展的目标,同时每个阶段都需要面对或者突破一种特有的心理社会困境。具体发展阶段及任务如下:
婴儿期(出生至2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学龄期(7~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成年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约到50岁),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老年期或成年晚期(直到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卡特和莫麦戈得里将个人发展纳入到家庭中,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个体心理发展阶段模型。
婴儿期(0~2岁)共情和协调情感反应的发展,个体大脑被塑造成可以负担终身的情感学习。儿童早期(2~6岁)对相互依存的进一步认识,儿童早期接近尾声时,个体获得了共情、关系性,有关依存的知觉和直觉的能力。儿童中期(6~11、12岁)道德发展,包括智力逻辑和良心逻辑的发展青春前期(女孩11~13岁,男孩12~14岁)寻找自己的声音,真实性发展的开始。有能力清晰地理解关系,认识到关系中的不正当并对此表示反感。青春期(13、14岁~21岁)寻找认同,在社会、父母和同伴的压力下,年龄、性别和种族等刻板印象问题继续内化到观点和感受中,学习关注自己与关注他人之间寻找平衡,不再人云亦云。成年早期(21~35岁)发展与参与深度关系的能力,个体将对家庭的关心和职业的关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发展一个核心的自我,将关于关系、直觉以及道德良心的发展有意识的结合在一起。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成年中期(35~50或55岁)真正力量的出现,变得更有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在平衡多重任务中能够反思自己的优先需要,能够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成年晚期(50、55岁~75岁)睿智时代的开始,重新利用互相依存的智慧,为他人提供帮助,将自己的价值观传授给他人,重新倾向于精神原则,并且追求生命、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和谐。老年期(75岁以上)悲伤、丧失、重新振作、反思和成长,这是一个反思自己一生的阶段,重新赏析和接受自己。
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所构成的,其有相当的稳定性,同时也保持着持久性和连续性。家庭有着很多重要的功能,比如组织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养育下一代,对老人的赡养等功能。家庭从成立一直到最后的消亡是有一个过程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款产品有着四个阶段:初创期、扩张期、成熟期以及最后的衰老期。家庭同样有着生命周期,一些学者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家庭形成期,主要是以结婚为开始形成一个家庭;家庭成长期,夫妻养育自己长大;家庭成熟期,儿女能够独立在社会上立足;家庭衰老期,夫妻变老死亡而导致的家庭灭亡。
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理论属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的一部分,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家庭周期的变化会有不同的角色担任,从而也就会随时改变自己的角色期待,同时,随着年纪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体的观念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所以,个体要随时准备着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每个阶段的家庭都有其独特的家庭问题需要解决,这时候需要个体能够充分的担当起家庭的责任,这样才能够让家庭顺利度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格利克于1949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成了6个阶段,这也是目前研究领域普遍接受的一种划分方式。其划分标准是根据人口变化的特征,所以其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等6个阶段,如表4.1所示。
表4.1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

3.生命周期理论与生命历程理论
在国内的研究中,经常会有人将这俩理论混淆,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个理论的名称相近,同时这两个理论几乎在同一时期兴起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二者都是在探讨生命全程的演变过程;同时二者都试图解释个体从胎儿成长到成人最终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稳定变化的规律。但是这两个理论有本质的区别,这也使得这两个理论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彼此独立出来:
首先,应用范围不同,生命周期理论目前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发展较好,而发展出了许多理论分支,比如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消费生命周期理论等,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而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兴起于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目的是研究人的生命轨迹和生命事件等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其次,关注点不同,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周期性,即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任务和周期,人的心理年龄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生命历程理论则主要关注转折点、时间点等概念,而不去管各个阶段的周期,相比之下,生命历程理论认为时间发生的时间点重于事件本身,而其对周期的概念并没有讨论。
最后,研究方法不同,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方法在于关注周期性,即不同阶段的周期性以及个体或者组织等各自本身的生命周期性,并将周期划分阶段,研究各个阶段的相应策略,主要是在生命的周期内进行研究;而生命历程理论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生命史、出生组的研究,同时研究整个生命的发展,试图在通过对生命发展的全程的了解来发现新的结论。
综上所述,生命历程理论与生命周期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都给后来的研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在各自的道路上有着良好的发展,为各自的领域做着积极的贡献。
(二)毕生发展观
毕生发展观有一个很长的研究历史,荣格是最先提出来研究成年期心理的心理学家,并在20世纪二十年代进行了个体毕生发展的研究,并在之后的十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毕生发展心理学倡导人为德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巴斯特尔(Paul Baltes),他致力于人类心理发展毕生取向的建立和发展,其主要理论为:毕生发展理论、选择补偿最优化理论、成功老龄化理论,为毕生发展心理学做了伟大的贡献。
1.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个体的发展贯穿于一生,任何时候的个体都会发展,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特定的年龄段占据首要的位置。
第二,每个个体的发展有其自己的特点,其方向根据各自行为方式不同而改变。
第三,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发展并不是单向的,发展的过程既可能是成长的过程,也可能是衰退的过程。
第四,心理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可塑性,随着个体生活的条件以及个体经验的不同,发展会有很多种形式。
第五,个体的发展受到很多系统的影响,这些影响共同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年龄阶段影响、历史阶段影响、非规范事件影响。
第六,毕生发展观属于交叉学科,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2.毕生发展观的元理论——选择补偿最优化模型(SOC)模型
巴斯特尔提出的SOC模型,他认为该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各个年龄段的发展问题。该模型主要观念是,个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老化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资源的丧失(比如认知下降),同时也会有各种机遇(比如关怀)。所以,成功老龄化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发挥个体获得的机遇,同时降低丧失过程中所带来的困扰。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选择、补偿和最优化这三个过程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选择指的是个体通过选择如何使用有限资源的过程,主要选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结果;补偿就是因为资源丧失所引起的一类功能反应;最优化是指获取、改进和维持那些有效达到期望结果,并避免非期望结果的手段或者资源。也就是说,发展就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3.毕生发展观和生命历程理论
严格来说,生命历程理论也属于毕生发展观的研究范畴,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将生命历程理论认为是毕生发展观,同时将埃尔德划分为毕生发展观的心理学家或者社会学家,这样划分也有一定的道理,其相同之处主要有:这两个理论都是对成年人和老年人特别关注,同时有对社会变量也都很重视,同时又都会对个体的能动性比较重视。但是我们要知道毕生发展观和生命历程理论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生命历程理论是从影响发展机制进行研究的,毕生发展观则是从发生-发展机制来进行研究,由于其倾向性的不同,使用它们在心理学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其次,毕生发展观研究的主要是其生物性的动力因素,而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毕生发展观则没有过多的讨论;而生命历程理论对于历史文化因素有着足够的关注,同时对时间和转折点的关注也展现了其独有的特色。
两个理论几乎于同一时期兴盛,不相伯仲,这两个理论在相互斗争中成长,生命历程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影响也造就了毕生发展观今天的成就。二者相辅相成,不断挑战,让这两个理论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