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的文献综述
(一)成就动机的定义
成就动机指的是个体在主观上愿意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并且较为重要的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成就动机是一种内在需求引发的内部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受到多种内部因素(需要、期望等)和外部环境因素(如诱因、目标等)的综合影响,是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
成就动机最早源于1938年,莫瑞提出了这一概念,最初被定义为“成就需要”。他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20种不同类别,成就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他认为,成就需要较高的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偏好于设定较高的目标,力求最好,并期望在追求目标的竞争过程中超越他人。莫瑞制定了主题统觉测验(TAT)来对成就需要进行评定。
我国的研究人员余安邦和杨国枢进行了成就动机的本土化研究,主要从生态文化学角度进行探索。他们的研究认为,成就动机是与个体内在或外在的较为优秀的标准相竞争时所产生的冲动。杨国枢提出从自我(个人)—他人(团体)这两个维度上来诠释成就动机。自我成就动机体现的是内在优秀标准,他人成就动机体现的是外在优秀标准,成就动机则是这两类标准竞争的冲突。
(二)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山西大学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组织承诺与成就动机有着显著正相关。
田改平有关工作投入和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各维度与工作投入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成就动机在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的张文新有关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探索、自我提升等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个体成就动机越高,其职业生涯探索的倾向性越明显,这在一定意义上会相对延长自身工作时间,完善更高层次的自我提升和职业生涯探索过程。
通过上述理论综述我们可以推论,成就动机作为个体因素的重要部分,对个体在工作中所面对的职业紧张或者工作满意度存在重要的影响。追求成功的动机越高,个体越倾向于完善自我提升和追求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个体的工作意愿或者工作倾向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成就动机作为本研究的调节变量,可能对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间的关系存在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