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理论起源
生命历程(life course)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最开始的研究方向出自芝加哥学派对于移民的研究,随后迅速扩大到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William I.Tomas)、兹纳涅茨基(Florian Znaniecki)和埃尔德(Gien H.Elder)等人。如今,生命历程理论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
时至今日,生命历程理论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其理论也日趋完善,2004年《生命历程理论研究手册》(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的出版正式意味着生命历程理论以一个学科的形式成熟化。纵观生命历程理论全部发展过程,其主要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属于理论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通过对美国经济大繁荣和后续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比如大量的移民、社会动荡、家庭危机等,一些学者试图从社会的变迁来解释各种问题,关于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也由此起步,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有托马斯(William I.Tomas)和兹纳涅茨基(Florian Znaniecki)发表的《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The Polish in Europe and America),文中开创性的引入了生命历史和生命轨迹等概念,这些对生命历程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一定要用纵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移民的生活史,这类研究是为了了解不同类型人的生活经历同时根据他们在不同环境中生活时间的长短来进行研究”。不过这些理论忽略了个人与群体的生命历史和人生轨迹。同时,由于该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又遭到其他理论的批评,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
第二阶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战争结束之后资本主义的繁荣以及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研究人员注意到社会事件和个人生命历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系,因此,生命历程理论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人们将个体的生命历程放入社会大环境去研究,促使了生命历程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在战争中出生的婴儿,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人们生活在不断地变化当中,这一切使得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价值观、政治观念和教育方式上明显与上一代不同,同时在其青少年阶段也会呈现出犯罪率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同样的,剧烈的社会变迁也为生命历程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样本。埃尔德、里雷伊等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研究,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不断对生命历程理论进行学术讨论,生命历程理论因此而日渐成熟。在美国第五版第四卷本《儿童心理学手册》(Handbook of Children Psychology)中明确提到,生命历程理论为人类发展的三大基本模型之一,同生态化理论、毕生发展理论一起被认为是当代发展心理学的最新成果。
在我国,生命历程理论领域的相关研究较晚,直至20世纪末才由李强、邓建伟在《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范式与方法》中首次引入生命历程理论,同时简要介绍了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李强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出版了《生命历程理论——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该书分析了中国人体能变化以及教育制度变化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影响。从此,生命历程理论正式引入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对生命历程理论进行研究。虽然生命历程理论仅仅在我国发展了十几年,但是却有着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内学者对生命历程理论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等作了深入的探讨,比如李钧鹏(2011)发表的《生命历程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第二,运用生命历程理论研究一些国内的现实问题,比如赵莉莉发表的《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生命历程——从中年空巢家庭的出现谈起》;第三,将一些特殊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命历程,比如徐静、徐永德(2009)发表的《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老年贫困》,该研究运用生命历程理论视角深度分析了我国城市中贫困老年人生命发展轨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