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老龄化与职业角色转换理论

三、成功老龄化与职业角色转换理论

研究显示,成功老龄化多出现于低龄老年人群,其中相对于女性群体来说,男性所占的比重更大,受教育时间长、水平高的,拥有较多家庭财产或月收入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更大。原因之一是低龄老年人在应退休年纪更多地选择了职业转换,放弃了直接退休,而合理职业角色转换是成功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法律规定的退休后生活保障由各类保险、政府及家庭的供养组成。除此之外,老年人还享有各种优惠政策,以保障其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我国政府仅仅在指导原则层面上提倡老有所为,但并没有制定与之匹配的明确的政策来辅助其实现,另外还有许多因素也有碍于老年人在退休后发挥自我价值。比如,自1978年制定先行退休法规之后,对法规的实施条件进行过多次修订补充,但是经济支持的力度始终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严重阻碍了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保障。不够充分的退休保障使老年人的生活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压抑了老年人的精神层次,“认老”成了老年人普遍心理状态。活动范围小、业余爱好活动单一、心理需求满足水平低,从而形成了真正的“老”人状态。这对形成老年人口红利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

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龄化成本增加的问题,取得人口转型红利所带来的优势变得日益重要。穆光宗(2011)提倡,在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挑战日趋激烈的时期,我们要高度重视“老年人口红利”和“人口转型红利”,挖掘老龄化社会的力量,通过健康老龄化、和谐老龄化以及积极老龄化组合成综合应对战略,实现老年人的幸福老龄化和整个社会的成功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充分参与,一方面是老龄人口有主动参与的想法和能力,另一方面是社会为其提供了参与的背景和机会。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水平是影响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以及成功老龄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家人、朋友、同事、社区和国家要在离退休老人周围建造一个氛围良好的、有效的支持系统,当然最重要的是离退休人员自己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变化规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获得社会支持。由此就引发了我们对离退休老人是否应该退休或者是进行适当的职业角色转换问题的思考。

再就业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利用闲置的资源,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给退休老人提供物质和经济支持。一部分已退休老人因退休金不足以支持日常生活,一部分是为了提高退休之后的生活水平,而选择再就业。从情感范畴上来看,再就业可以为退休人员提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获得认可的机会。在认知范围内关注的是老年人在退休后是否还需要借助工作来发挥特长、进一步挖掘剩余价值,或者是在新的工作中体验新鲜事物,获得再次成长的机会,促进成功老龄化。但并不是说再就业是成功老龄化的必要充分条件,二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