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方面
心理因素贯穿于人的毕生发展,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的心理因素研究不应仅停留于如何解决已出现的相关老龄问题,而是应在于如何改善老龄群体心理以实现成功老龄化,帮助他们再次适应社会、时代的步伐。老年人自身及研究者均认为心理因素是实现成功老龄化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在SA相关因素研究中,心理因素方面还属于不断探索阶段:由最初SA内容结构中的“心理健康状态”,逐步细化到探求心理健康状态的子内容。目前SA心理因素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自我效能
Slangen等(2001)发现SA组自我效能水平明显高于非SA组(常态老人组与MCI组)。SA者有高水平自我效能和低宿命感,这也反映了老人个体的躯体状态与个体特点。部分研究发现利用自我效能训练对老年人进行实验,发现训练后的老年人自信心提高并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提高记忆能力。自我效能作为老人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一旦成功,将极大提高老年人投入的积极性,并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周围的老人,共同促进彼此的进步与发展。补偿策略和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自我效能影响很大,进而可以影响成功老龄化。
(二)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指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心理及行为上产生的反应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具有增减空间的动态形式,它随环境而发生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复原特质,是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心理资源。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对衰老导致的身体和环境应激事件的心理调适能力与能否成功老龄化密切相关。Hendrie等也认为,心理弹性以及其他相似的适应过程在成功老龄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国外还有其他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较抑郁而言能更好预测成功老龄化。
(三)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心理健康是心理完好的一种状态,让生命跳跃着力量,使个人潜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以适应环境,同时带给人愉悦的感觉。这也正是成功老龄化人群所寻求的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作为社会心理的相关变量,能够正确地反映出老龄人群的现状以及不足之处,通过控制提升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以达到心理健康。成燕(2008)研究发现成功老龄者的生活满意度指数高于常态老龄者,高生活满意度与成功老龄之间存在相关。崔淼(2009)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分析表明,基于成功老龄化毕生控制理论而假设的两个关于控制策略与自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构模型与实际测量数据拟合良好。由此侧面证明了生活满意度、自尊通过模型中的不同途径对控制策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成功老龄化。当前SOC模型也被研究证明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
(四)抑郁
抑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躯体功能,同时损伤认知功能,影响老龄人群的成功老龄化。抑郁程度以及抑郁时间将会影响到行为、情感的表达与反应,失败应对相关事件将会导致身体素质因素的下降,从而产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