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理论的内涵
埃尔德在《大萧条的孩子们》(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中提出了生命历程理论的概念,该书将1920-1921年的出生人群作为跟踪研究对象,深度探索了大萧条背景下相关经历对这些孩子生命历程各个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埃尔德指出,大萧条不光影响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还对其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职业生涯等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还会持续到下一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后美国人民的国民特征。埃尔德在书中运用历史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评估了美国大萧条造成的经济受损经历对研究对象的生命历程的重大影响。埃尔德由此确立生命历程理论的历史地位,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同时埃尔德也是一个高产的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著作有《生命历程动力学》《时空中的孩子们》《生命历程研究方法》等,为生命历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谓生命历程,埃尔德定义为:“个体在一生中会不断扮演社会规定的角色和事件,这些角色或者事件的顺序是按年龄层级排列的。”根据上述定义我们知道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个体和社会的结合点,它认为个体意义和社会意义是存在某种关联的。同时,生命历程也注重年龄层级,也就是同一事件是否发生、发生的时间点对个体的意义影响深远,这也是生命历程理论里面独特的一面。
生命历程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包括:
(一)四个基本原理
生命历程理论有四个基本原理,同时也提供了生命历程理论的哲学基础。
首先是“一定时空的生活”原理,其主要研究个体出生的时间(出生组效应),个体属于哪一个同龄群体;出生的地点在哪(地理效应),主要是将个体与某种历史力量结合起来。比如生活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或者城乡差异较大等环境下的人,其生命历程会有这完全不同的轨迹。
其次是“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该原理认为人永远生活在亲朋好友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个体之所以能够在特定的群体中,是通过社会关系维持的,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会受到其他人的生命中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影响。比如一项有关农村儿童成长的报告表明,农村与城市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农村和城市儿童的家庭内部人际关系都可以影响其成长,但是在农村,人际关系更加复杂,交际也更加频繁,这些都会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影响。
再次是“生活的时间性”原理,所谓生活的时间性一般代表着生命历程变迁的过程中伴随着的社会性事件(social event),同时也代表人与人之间生命历程的协调发展,埃尔德指出,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有的时候比事件本身更有研究价值。
最后是个人能动性原理,也就是说个体是可以在现有的社会体制内有计划、有选择地改变自己的生命历程,个体一般都会在一定的约束中生活,但是其仍然有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生命历程里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个体在成长过程里所做出的选择不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与个体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例如埃尔德曾经在上海进行了一次关于社会变迁影响的研究,该研究运用回溯生命法在1987-1988年对1300个上海“文革”一代成年人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尽管他们生活在计划经济的严格控制下,但是个体的生命轨迹仍然有着巨大的区别,个体不同的选择会让生命历程有完全不同的轨迹,这项研究使我们对于“文革”对个体造成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
埃尔德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探讨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国内某些学者提出,生命历程理论的创新及其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在其对时间观的理解上,可见,时间观在生命历程理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轨迹(trajectory)、转变(transition)、延续(duration)是在研究时间观过程中必须要提到的概念。
轨迹,是指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事件或者心理状态的发展顺序,比如入学、毕业、婚姻等等的发展轨迹。每个人的轨迹都是不一样的,事件的长短间距也各不相同,而在个体身上,轨迹可以表现为延续很长时间的社会角色,比如夫妻、父母、子女等等。
转变,主要说的是各种状态之间转换的过程,在生命轨迹的过程中发生,同时由一些特殊事件来表明。比如高考、第一次参加工作、第一次谈恋爱等等,转折点对于转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每一次的转变都意味着旧角色的失去,同时也意味着新角色的诞生。所以我们可以说,每一次的转变都会给轨迹带来一个新的方向。比如工作变动就是职业生涯轨迹变化的标志;婚姻就是家庭生活轨迹变动的标志,每一次的变化都会对个人有着深刻的影响。
延续代表着连续的两个转变过程中的时间间隔。延续的时期因此长短不一,主要依靠个体的发展情况。延续的事件越长,越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稳定性上升,比如在童年期与父母一起的时间越长,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也就越深刻。
转变和延续一同构成了生命轨迹。延续是轨迹的主要成分,在研究某一行为或者倾向为什么会长时间的存在时,作为一名研究者也应该同时关注个人生命事件的位置以及转折点的时间,而不是仅仅关注其社会层面的原因。一项关于留级现象的研究表明:那些一入学就留级的学生比起那些高年级才留级的学生来说,在以后的学习中往往表现得更加糟糕,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能很快地从留级的事件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发展。所以在做横断研究的时候,要将社会、历史层面因素与个人层面的因素相结合,才能避免出现研究中的失误。
(三)累积的优势与劣势
它是生命历程理论的重要概念,该概念最早由莫顿(Merton,1968)提出,在随后的几十年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老年人的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比如徐静、徐永德就曾经在对老年人贫困的研究中,从累积效应的角度来分析老年人贫困的原因。累积的优势与劣势指的是个体在某些既定的特征上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系统性分化。对于累积的优势与劣势,有两种研究视角:比较性研究和纵向研究,前者是以结构性作为研究方式,而后者则是运用生命历程的视角来分析。其中有两个相关的重要概念:
生命历程资本(life course capital):不同生活领域中相互依赖的“资源股”(stocks of resources)随着生命历程的变化,其可以因为一些事件被积聚或者消耗来实现个体的需要,并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
生命历程风险(life course risk):处在有利环境或者不利环境中的有差别的可能性,不同的环境对于生命历程资本有着重要的影响。生命历程资本在生命历程中属于是累积过程中产生的实实在在的累计物,但是生命历程风险则可以说是一种机会,这种机会会让前期的累积物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四)五种联结机制
有人曾经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同时也在其文章中提出了研究社会变迁与生命历程相关联的五种机制:生命阶段机制、社会需求机制、控制循环机制、彼此联系的生命机制、强调机制。
生命阶段机制,是指转变效应与个体所在的生命阶段有着重要联系。根据不同的生命阶段转变,就可以了解人和环境的匹配程度。社会需求机制:个体处于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情景之中,这些都会对人有着某些特定的要求。控制循环机制,是指对控制丧失的预期以及体验都促使着个体尽力能够控制,控制如果实现,个体的期望或者要求必然提高,进而产生另一轮的控制循环。彼此联系的生命机制:指生命是彼此连接的,而转变是需要与个体关联的生命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的,个体形成的人际关系中,无时无刻都会给个体提供支持。强调机制:指个体可以选择转变的方向,在个体转变之后,其个性中原有的一些不明显的特质可能会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