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特点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点。有关资料表明,“由于脑功能的衰退和退休前后生活的剧烈变化,85%的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0.34%的人则有精神分裂症状存在,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可以看出,在老年群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有研究(吴振云,2003)分析老年人面临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
生理问题引发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器官结构逐渐老化、功能衰退、免疫力也开始下降,更易受疾病侵袭。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使他们对自己持有不恰当的消极自我意识,对生活感到悲观失望而产生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离退休的心理反应与适应。退休对于老年人而言是社会角色的转变期,生活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当失去工作机会或者劳动能力,他们就从一个工作者转变成为一个“养老者”,个人体力下降、收入降低、社会活动舞台发生转变,部分低龄老年人不能很好地实现心态调整和过渡,而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出现心理危机(栾文敬,杨帆,串红丽,胡宏伟,2012)。
婚姻和家庭。老年人的生活圈大部分局限于家庭内部,家庭和谐、婚姻美满、子女孝顺、人际关系融洽等是老年人心情愉快、身心健康的重要相关因素。现如今,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主干型逐渐向核心型转变,导致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多,使得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这都将对老年人身心产生影响(陆碧蕾,赵学军,2012)。
活动与交往。一方面老年人更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和内心感受,内在需求的满足能使他们产生完善感。另一方面,老年人通过参加家庭和社会活动,充实生活、精神愉快、生活健康,体验到自我价值。
有研究者(栾文敬,杨帆,串红丽等,2012)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经济三个层面进行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究。在个人层面上,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显著。身体健康状况越差,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也越差,且自我照顾能力弱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也相对越差;而年龄负向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是由于低龄老年群体面临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和过渡,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心理压力,对于高龄老人而言,他们已经基本适应这一时期,心态也相对而言更加平和。在家庭层面上,家庭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显著,表现为关系越和谐,其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栾文敬,赵英丽,2013)。在社会经济层面上,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低于城镇老年人,而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更好;个人经济能力对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收入水平越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个人收入水平越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越好;此外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比没有社会保障的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因为对于拥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而言,其生存和养老压力比较小,这使得他们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