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前退休的研究

三、关于提前退休的研究

大部分有关提前退休的研究是将退休作为一个决策过程(Feldman,1994)或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如组织如何在合理成本下,控制哪些人或多少人提前退休)。从实证角度对于提前退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影响人们接受提前退休奖励政策(ERIs)的因素,即提前退休的前因变量;第二,将提前退休者与如期退休者进行分类比较,涉及了持续理论和角色理论等理论框架;第三,研究提前退休的结果变量,使用了持续理论来检验提前退休过程。

根据Feldman(2003)的理论,组织虽可以完全掌控给予提前退休员工的经济奖励数额,但组织却无法控制员工对这些奖励的效价的感知程度,因此应该同时考虑对退休奖励政策有关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接受度。Kim和Feldman(1998)从三个时间点检验了大学教职工提前退休奖励的接受率,结果表明健康状况欠佳、薪资较低、养老金较高的教职工更愿意接受提前退休。此外,那些打算退休后做兼职或者认为将来不再有奖励计划的教职工更可能接受退休奖励,而那些有高产出并且配偶尚在工作的人员不太可能接受提前退休。也就是说,组织因素和个人特征共同决定了提前退休决策。

提前退休意图也是退休行为的一个重要前因变量。Lin和Hsieh(2001)提出,那些感知到工作压力并且有较大工作负荷的员工往往会产生提前退休的打算。尽管并非所有准时退休的决定都是自愿的,但是关于提前退休的决定更可能被员工感知到是非自愿的和消极的。那些不愿退休的、有较低自尊的、有较少经济资源和缺少继续工作计划的老年员工,大多认为提前退休是不好的。有研究发现,老年员工把提前退休奖励政策看作是组织裁员的代名词,这样就导致他们对工作环境有一个负面的感知(Mein & Ellison,2006)。

对波兰蓝领工人的调查(Szubert & Solala,2005)表明,工作环境、健康状况、酒精滥用以及休闲时间的缺失都可能预测提前退休。研究显示,不同类型职业的提前退休机制存在差异性。具体来说,专业工作者会关心自主权、心理压力等因素,而蓝领工人更在意工作的身体要求以及职业生涯中不断累加的潜在消极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针对我国的国情,刘元春(2014)认为提前退休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项政策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退休职工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有企业,完全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管理,如果继续执行提前退休政策,将不利于养老保险的基金平衡和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公平,为一些个人和企业牟取私利留有空间。乔军(2012)总结了提前退休造成的问题包括:打破养老收支平衡,加大正常就业人员压力,影响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郭福栓(2009)也认为提前退休政策可能是某些特定时期,对某些企业及个人有利,从长远发展来看,无疑是有害的,必须从法律法规、养老保险制度、组织的规范管理以及加强劳动监察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