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构想

二、研究构想

(一)研究总体思路

根据前文阐述文献综述,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能够以老年人自我为圆心,将老年人的交往范围设为半径,从而划分出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本研究分别从这三个因素中各选取一个重要的变量。从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健康情况、社会支持和老年人自我效能感是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中将此三个因素作为主要研究变量。

本研究的对象是退休后的老年人,因此本研究首先将对退休后老年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情况、受教育程度、退休前工作境况、退休后经济情况、再工作境况等人口学现状。为对老年人退休后主观感受和身心状况如何进行调查分析,本研究从四个角度进行调查:健康自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以及社会支持状况。

本研究落脚点在于影响退休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及机制,因此研究将分析影响退休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鉴于退休后的老年人中再工作者所占比重很大,且对再工作的退休老人的研究是退休老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也将对老年人中再工作者与未再工作者进行比较分析,探索退休后再工作影响了老年人哪些方面。

最后,本研究将构建健康自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以及社会支持境况的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索四者之间相应关系,探讨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机制。

(二)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了解天津市退休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再工作状况及主观幸福感状况。(2)分析影响退休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3)探索再工作对老年人产生的影响。(4)分析健康状况、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的机制。

(三)研究意义

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产生的任何问题都是大问题,社会与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还要继续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退休的相关政策,例如是否可以效仿国外做法,施行弹性退休制度。本研究希望通过分析退休后老年人生活现状,探讨退休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制,为日后老年人的研究和老年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幸福。

(四)研究假设

有外国学者总结前人的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和主观幸福感有正相关:经济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健康、社会交往,其中健康和社会交往功能尤其重要(Okun & Stock,1987)。健康是主观幸福的基础,主观上感受到的健康状况即自评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更是密切(Larson,1978)。Levin(2000)也提出社会功能是预测主观幸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采用身体健康自评、心理健康自评、社会功能自评三个指标来衡量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并提出假设1: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境况会积极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已有前人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李幼穗,赵莹,张艳,2009)。关于社会支持的界定和测量有多种方法,Krause等(1992)将他人提供支持和老年人幸福感进行研究,最终显示,为别人提供非正式支持能够提升个人控制感,那些高控制感者获得抑郁症状者较少。老年人对子女提供支持是其晚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Chen & Silverstein,2000),由于老年人通过提供社会支持能够提升自我在家中的心理地位,与此加强老人和子女共同互动支持的能力(Lee,Netzer,& Coward,1994)。国内也有研究证实提供支持能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退休老人为他人提供支持能够提升其相应主观幸福感(高健,贾梦,康铁君,王楠,王泓午,2010)。王大华发现,接受来自子女的社会支持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提供子女社会支持直接影响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虽然贡献率比较弱,仅占其中0.01。此外它通过自尊感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因此亲子互动支持过程下,作为接受支持者或给予支持者均能积极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王大华,佟雁,周丽清,申继亮,2004)。由此提出假设2:社会支持积极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Stock等(1986)在研究中提出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途径之一是测量其对自我的认知评价和情感评价,Adelmann(1994)也提出以自我效能来反映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主要包括自我能力与自我肯定的态度等。Feasel(1995)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正性情感与生活满意感,同时与正性情感一样,生活满意感源自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成分(段建华,1996)。Feasel(1995)还发现,相对于对不重要目标的高自我效能感,对重要目标的高自我效能感能更好地预测主观幸福感。Diener也认为高自我效能感显著影响了主观幸福感(Diener,2009)。基于此,笔者提出假设3:自我效能积极影响着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以往有许多研究涉及再工作对老年人产生的影响,比较再工作的老年人与无再工作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健康状况(于天琪,2011;贾国年,1994;程志华,邱华士,俞延峰,李天霖,王滨燕,1993)。有研究认为,相比主观幸福感和客观健康状况的关系,主观幸福感和主观自评健康的关系更密切(Larson,1978),自评健康能客观地反映身体真实状况(Idler,Hudson,& Leventhal,1999),因此,本研究采用自测健康这个变量,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自评、社会功能自评三个方面考察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并提出假设4:再工作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自评。

再工作的老年人一方面可以获得经济上的报酬,改善自身物质生活条件,甚至而能补助子女。一方面,老年人继续工作客观程度上为家庭提供了经济收入,进而转变了老人在家中“经济负担”的地位,消除由于经济状况出现的家庭矛盾与隔阂(贾国年,1994),可以获得子女更多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再工作会伴随着人际交往增加,这积极影响其社会支持。笔者提出假设5:再工作影响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假设,再工作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社会支持都会产生影响,而自评健康、社会支持又会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因此提出假设6:再工作通过老年人自评健康、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着其主观幸福感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