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再工作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从持续性理论视域下来看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分为外在持续性因素与内在持续性因素。内在持续性即个体内心自我认同感的维持,主要有自我概念、自尊心、人格、心理成熟度、控制源倾向等;外在持续性是指个体生活环境的维持,主要有各种生活事件、社会关系、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与持续性理论的影响因素相类似,以往的研究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等。例如,Diener把老年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着重探讨个体的人格特质、认知特征、价值观等内容,外部因素则主要涉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生活事件等方面的内容(Diener,Suh,Lucas,& Smith,1999)。国内学者通常把老年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高晶,2005;刘仁刚,龚耀先,1998),且许多研究的结果都表明,符合相应条件,客观因素会通过主观因素起效。还有研究者将两种分类方式结合,提出根据2×2结构从两个维度对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不同因素进行分类,分为内在主观资源、内在客观资源、外在主观资源、外在客观资源(唐丹,邹君,申继亮,张凌,2006)。
综合先前影响老年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研究,影响老年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多数是老年人个性特征、自身的特质、主观感受,包括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控制感、自尊感等,也包括老年人自身的状况,如健康状况、经济状况。而关于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影响老年员工主观幸福感的深入研究发现,健康状况仍然通过老年人自己对健康的感受即自评健康起作用;经济状况对老年人的影响亦并不都显著。除了老年人自身的状况外,家庭因素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配偶的状况、子女数、子女状况、家庭和睦、婚姻质量和生活事件。在家庭之外,社会环境同样极大影响着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除了老年人生活所在地以及文化背景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主要的影响是老年人在与家庭之外的人进行交往时所发生的,例如人际交往、参与团体活动以及人际支持。因此能够将老年员工的自身设为中心,老年人的交往范围设为其半径,分别划分出三个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自身因素。
1.自身因素
(1)人格特质
刘仁刚与龚耀先(1998)研究表明相比于生活经历与人格特征的影响作用,客观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相对有限。Ardeh提出,智慧能够代表这些作用,智慧集中表现了生活经历与人格特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他提出所谓智慧包含了三种成分在内,即认知、情感与反射。在客观情境相同之下,即使面对同一件事,人格特质不同的老人也会有不同的认知,体验到不一致的情感,做出不相同的反射,最后体验到不同的主观幸福感。
刘仁刚与龚耀先(2000)一项研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了收入、婚姻质量、个性等因素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发现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神经质维度最大程度影响了幸福度总分,其次内外向维度影响较大,两者可解释33%的总体分数方差变异。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正、负性情感与满意感维度之间有直接影响,并通过收入和社交网络、工作应激、不适应退休、家庭气氛、生活自理、婚姻质量、为子女操心、退休应激来影响主观幸福感。外向性对主观幸福感的正、负性情感维度有直接影响,并通过影响退休应激、社交网络、兴趣、收入、不适应退休的广泛性来影响幸福感。
(2)自尊感
低自尊的老年人体验到较低的主观幸福感,而高自尊的老年人则有着更高的主观幸福感。王大华等人(2004)经过研究发现,自尊感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在主观幸福感与亲子支持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3)自我效能感
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认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存在,自我效能感极大影响着个体主观幸福感。Stock等(1986)在研究中提出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途径之一是测量其对自我的认知评价和情感评价,Adelmann等人(1994)也提出以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来反映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主要包括自我肯定态度、自我能力等。Feasel(1995)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正性情感及生活满意感,同时生活满意感体现了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评价,与正性情感一样是主观幸福感的成分。段建华等(1996)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会受到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直接影响。
(4)控制感
主观幸福感受到个人对自我生活的控制感的重要影响(Sweeney,Anderson,& Bailey,1986)。从退休的过程区分,被迫退休的老年人相比自愿退休的老年人体验到的幸福感更低。与被迫继续工作和被迫退休的老人相比,自愿退休的老年人可以自己抉择是否需要退休,这使得老年人能够较好控制自己的生活,即拥有较高控制感,由此主观幸福感得到提升。
(5)身体健康状况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受身体健康情况所局限,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随之下降(Rowe & Kahn,1987)。然而,身体健康状况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方式不是单一的、特定的。在控制健康水平、社会角色缺失以及亲人衰老的情况下,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都没有发现衰老与幸福感的实质联系。正如国内学者所言,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起作用,客观的身体状况还需要老年人主观的感受,即自评健康来起作用。以往研究提出,老年员工对自身健康的主观觉察能够较好反映其真实的身体健康状况,何况相比老年人的客观健康状况,个人主观健康的感受与其主观幸福感的联系更加密切。
(6)经济状况
经济收入是保证老年人生活的最基本来源,收入正向影响着老年员工主观幸福感中的满意感维度。然而收入及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模式却十分多样,有某个横断性研究表明收入层次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显著正相关,然而研究者研究纵向数据之后才证实收入及财富影响幸福感程度较小,特别针对不够富裕的人群来说(Diener & Biswas,2000)。但是,对已退休及将近退休的老人而言,财富却会显著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经济性因素中影响退休的另外一个因素即退休金的种类。现在有新研究表明相对于拥有大量财富的人而言,那些有固定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主观幸福感相对更强。
2.家庭因素
(1)家庭状况
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维度上,一些变量如老年人配偶状况、养老方式、婚姻状况、子女数及子女生活现状的差异均出现显著(曹坚,吴振云,辛晓亚,2008;许加明,2009)。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其相应影响因素的大量研究说明,家庭和睦者拥有更高主观幸福感,拥有配偶者比独身老人主观幸福感更强(刘仁刚,龚耀先,1998)。
(2)婚姻质量
婚姻质量积极影响着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中满意感维度与正性情感维度,婚姻幸福的老年者拥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刘仁刚,龚耀先,2000)。
(3)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很大程度上能负性影响老年者的身心健康程度,比其他应激源,对于那些重要角色的生活事件,能降低相应的角色的控制感并且更强地降低生活满意感。离婚、分居、配偶、亲属或是好友的去世将会降低主观幸福度。考虑到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所在年龄阶段,配偶去世生活事件能显著降低老年员工的主观幸福感。
3.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受到相应生活背景的不同影响,在整体主观幸福度上,农村和乡镇老年人显著低于城市老年人(曹坚,吴振云,辛晓亚,2008)。
(2)社会参与
参加团体活动如老年人合唱团、社区老年人乒乓球队、老年大学等,均会显著加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3)社会支持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李幼穗,赵莹,张艳,2009)。其中有些研究着眼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发现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着主观幸福感,同时也可以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除此一个,社会支持还能划分为提供支持与接受支持,提供支持加强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控制感,从而削弱个体无用感,而接受支持能使老年人领会到来自朋友、亲子和社会的心灵支持,由此加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