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论及管理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讨论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之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了个人成就动机作为调节变量所起到的作用。根据研究发现,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体感受到较大的职业紧张或者是职业压力时,他们在临退休时选择延迟退休的可能性就越低。个人成就动机中避免失败的维度在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的回归分析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当个体面临延迟退休的时候,职业紧张成为影响个体是否选择延迟退休的影响因素,个人成就动机在个体做出抉择时也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在延迟退休态度调查的三个维度上,人口统计学变量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如学历、月收入以及是否需要照顾子女等因素。通过差异性检验我们得出结论,学历较高、收入较高并且家庭自主性较强的个体倾向于延迟退休。
(二)管理启示
延迟退休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发展的问题,这一制度的制定与改革关系到社会各个方面。尤其他直接关联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政策制定、修改和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广大群众的整体需求,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一定从理性出发,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严格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适时适当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是必然趋势,在这个必然进程中应该准确把握适当时机,以一个恰当的时机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在保证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推行新的退休政策,逐渐改革我国退休制度,做到既有利于延迟退休又能够稳定社会经济和局势,平缓地改进人民群众的广大福利保障,稳中求胜。
(2)保证稳定就业原则。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对现行就业制度和就业状况造成重大冲击,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如果处理不好,会给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因此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应该与国家的就业方针相适应,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相切合,尽量避开人口与就业高峰。在保证年轻人有充分就业机会的前提下,调动临退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合理合法合时的改变就业结构,推行延迟退休政策。
(3)结合多样化的退休政策。延迟退休政策在属于弹性退休制度的方针之一,我国上海已经开始试行弹性退休制度。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意愿,自主安排退休时间,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分地区、分群体、分工种等多样性方式尊重每个个体的退休安排,做到兼容并蓄。
(4)兼顾利益、不断发展。归根结底,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以推动我国经济稳定长久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最终目的,因此退休政策要充分考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使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在保证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给予个体充分的自主权,减少社会矛盾,实现个人价值。
(5)推行法制化原则。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依靠法治文明的进步来保证的。我国在实行退休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断完善法制化进程,确保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充分体现制度改进的前提下做到为制度提供一个稳定的法治环境,以法律形式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