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理论视域下老年人再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第三节 持续性理论视域下老年人再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指的是个体对自我生活状态的整体评价,其中包含了生活满意度、认知判断以及情感评价(如正性和负性的情绪感受)。对自身生活条件感到满意者主观幸福感更高,他们正性情感体验较多,而负性情感体验较少。以往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内常用的概念是老年人按照自我设立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总体评价,对自我生活的满意程度,其中包括个人感觉到消极情绪的消失以及积极情绪的出现(Diener,2009;Diener,1984;唐丹,邹君,申继亮,张凌,2006)。

持续性理论强调了随时间连续的一种状态,根据Atchley的观点,转变退休前后身份和自我概念的持续性促进退休适应的过程。在决策如何适应老化过程时,中年及老年人试图保持现有的状态,并且更倾向于用工作和生活状态的持续性达到适应目标。持续性理论认为,老年员工退休后的持续性状态,是一种继续保持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机会,而不认为退休是一种角色丧失。持续理论预测,当老年人从工作状态转换到退休状态时,他们会尽力保持与退休前相同的生活方式,除非其难于保持原有状态。在此过程中,一般来说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不会显著降低。

美国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HRS)2002年的数据显示,在已经宣称退休的人中,有6.7%的仍在从事工作。正式退休后进行的工作通常认为是过渡性工作,意味着其在工作与完全退出工作之间起了类似桥梁的过渡性作用。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在退休后继续工作确实起到了桥梁作用,减少了退休转折带来的消极影响(Wang,2007)。退休后仍工作的人和不工作的人相比,具有更好的退休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Kim & Feldman,2000)。Palmore研究发现,很多人在退休后选择继续工作,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获得经济上的回报与利益、感到自己有用同时工作中感到满意。

目前退休后选择继续工作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在退休后出于不同的目的选择再工作。不可否认,在退休后选择重回工作岗位继续工作会对老年人产生诸多影响。例如孙鹃娟(2008)的一项研究证实,退休后再工作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要优于未再工作的老年人。此外,还有大量研究都指出,退休后再工作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很大影响(刘仁刚,龚耀先,2000;钱鑫,姜向群,2006;香伶,2007;宋宝安,于天琪,2011)。

国内外关于老年员工退休后再工作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总体倾向于老年员工退休后再工作会正向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但是,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持续性理论认为对于老人的业余活动与个人爱好活动,甚至到选择再工作,成功老龄化的关键是维持其持续性。有研究发现,一部分再工作的老年人为工作所累,他们或迫于经济压力继续就业,或追求事业难以放弃,以致被其所累(王小燕,2011),这使他们产生了更多的消极情感体验,不利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老年人退休后没有再工作,问及原因时他们表示,工作了一辈子,早就想休息,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而有的老年人虽然再工作了,可是他本身并不愿意继续工作,只是由于生活压力、经济压力等不得不坚持工作。国外也有研究分析发现,再工作与否,以及再工作者工作时间长短与其身心状况并无联系。而劳动参与(不参与)模式越能反映自己喜好,其身心状况越好(Herzog,House,& Morgan,1991)。老年人能自主选择自己是退休还是继续工作,以及选择自己退休的方式是逐步退休还是突然退休,对老年人来说意义重大。

因此看来,与持续性理论强调的思想一致,在退休过程中,并不能一味断定再工作者就比未再工作者更幸福,而要看再工作者是否在身份识别和自我概念上保持连续。看再工作是否符合老年人的意愿,即老年人是否能掌握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度过老年时光,才有益于老年人的退休适应。这为笔者分析再工作老年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