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讨论

五、讨论

(一)退休后老年人现状

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本研究调查的对象多数教育水平较高,退休前的工作是机关、组织、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者的较多,多数人与亲人一起居住。

本次调查的老年人身体健康自评、心理健康自评、社会功能自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主观幸福以及各个维度的均值都显著高于理论均分,这说明这些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自评健康与主观幸福状况均较为良好。

这一结果的呈现一方面可能与取样有关,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来自天津市社区和老年大学,这些老年人大多精力充沛,身体比较健康,愿意参加各种活动,积极活跃在老年大学或者社区的社团。这样的老年人积极乐观,根据特质理论的解释,他们具有倾向积极因素、体验幸福感受的特质,这也就体现在本研究结果中,这些老年人的平均身体健康自评、心理健康自评、社会功能自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主观幸福状况都高于理论均分。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对于从新中国走来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普遍感受到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对于自己现在的生活较为满意,总体来说主观幸福感状况比较好。本研究调查的退休老年人虽只是一个缩影,但也能展现当今社会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二)再工作对退休后老年人的影响

再工作并未对退休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工具性支持这一维度受到了再工作的影响,再工作老年人的工具性支持要好于未再工作的老年人;而自我效能感层面看,未再工作者显著高于再工作者。退休后老年人再工作影响其心理健康自评,未再工作者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评价也显著高于再工作的老人。

再工作并未直接影响退休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以往关于再工作对老年人影响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再工作能对老年人产生积极影响,有人则认为再工作会加重老年人负担,不利于其主观幸福感体验。而国外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矛盾存在,国外研究发现,再工作意愿的满足很重要,愿意再工作的老年人再工作的话会感到幸福,愿意退休的老年人再工作则更多体验到消极情绪(Hevzog,1991)。根据持续性理论,个体达成能带来幸福的体验并不一致,有的老年人需要再工作以实现其经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从而保持与退休前相同的生活方式,而有的老年人却并不需要以再工作的方式,就能保持与退休前相同的生活方式,并不能简单以再工作与否进行区别划分。因此,单纯说再工作因素与否并不能带来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差异。再工作对老年人产生的影响机制也需再深入探索,本研究对此进一步分析。

一方面,再工作的老年人由其工作既可以获得工作岗位带来的社会角色,又可以获得经济上的报酬,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再工作的老年人活动范围增加,在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积极、活跃的社会交往,增加与人的沟通,这都对其社会支持有着积极作用。尤其是可以使老年人获得金钱、物质等利益,同时由于自己的时间用于工作,更多地需要家人来帮助自己做诸如家务、外出等日常生活及行动方面的事情,因此再工作的老年人能获得更好的工具性支持。

未再工作的老年人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评价和自我效能感高于再工作的老年人,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不尽一致。根据角色理论,退休后再工作的老年人要比未再工作的老年人多出一个角色即工作者,这一角色虽然能给老年人带来经济的收益、活动的增加,但是同时也会给老年人带来更多负担,尤其老年人客观身体状况在随着年龄增高而不断变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再工作的老年人感觉到力不从心,身体的劳累加上工作的压力,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评价要差于未再工作的老年人。相应的,低心理健康自评亦能对老年人自我能力判断进行影响,使其自我效能感也较低。

(三)退休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居住状况、教育程度、退休之前的工作类型以及再就业状况均与主观幸福感无显著相关,而身体健康自评、心理健康自评、社会功能自评、自我效能感、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提供支持和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但只有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自评与社会支持三个因素进入回归,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产生。

自我效能感是老人对自己的认知,属于自身因素内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高者有更多成功体验,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对自己更有信心,这些都让老年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从而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自评则是老人对自己身体情况的主观感觉,感觉健康也能很大程度上增强其主观幸福感。本研究所选用的社会支持既包括来自家庭的支持,也包括来自其他人的支持,属于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社会支持好的老年人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在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脆弱的时候有人关爱,自己也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在这样一种良性的与人交往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感受到主观幸福的增强。

(四)退休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图3.6 M3

从图3.6中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自评与社会支持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自评健康状况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再工作未能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但是再工作通过自我效能感、工具性支持与心理健康自评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产生。

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自评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分别验证了假设1、2、3,与本研究的设想和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模型中心理健康自评对自我效能有正向预测作用,说明老年人对自我心理状况感知良好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能增强主观的幸福感。特质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幸福或不幸福特质。有的人生来积极乐观,他们容易满足,更倾向于关注积极的方面,这样的人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也高。而一个自我感觉健康者更容易领会到自我效能感,并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老年人控制感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那么主观幸福感也就越好,自我效能感又受老年人自我认知的影响。一般来说,老人对自己身体状况感知较好,那么对自我评价也越高,自我效能感就越好。唐丹(2006)在研究中也发现,健康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间接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旨在探讨退休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探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而研究其影响机制。研究首先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前人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主观幸福感六大理论;接着以老年人自身为中心,以老人交往范围为半径,把影响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依次分成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最后,针对退休后老年人,将退休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进行整合,并综合现有再工作对老年人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归纳为四个方面:社会交往、经济状况、身心健康以及主观幸福感。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本研究调查的老年人自评健康、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状况都比较好。

(2)再工作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自评、工具性支持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并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产生。

(3)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自评三个因素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4)自评健康状况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