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理论的构念
持续性理论起源于对退出理论的“修正和改善”(Atchley,1971)。Atchley认为个体通过将过去生活经历和他们现在的社会环境相联系,试图保留和维持已有的内部以及外部结构,这种内心协调一致性的体验为心理健康奠定了基础。在此,Atchley提出了两种持续性:外部持续性和内部持续性。内部持续性即个体内心自我认同感的维持;外部持续性是指个体生活环境的维持。当重大生活事件发生时,个体倾向于使用过去的应对策略和生活经验来面对现在的问题。
(一)内部持续性
内部持续性由个体根据所能记忆的内部结构而定义,如观念、气质、情感、经历、喜好、性情和技能的持续存在。内部持续性需要记忆来维持,遗忘和痴呆症病人之所以出现困扰,正是因为他们无法用记忆来呈现身份和自我的持续性,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性格曾经或现在是怎样;在日常基本生活模式中,自己又如何与他人相适应,甚至他们连这持续模式是什么都不知道。很明显,缺乏内部持续性不仅是影响个体获取方向感、做出决定以及行动无力的原因,而且对于那些习惯与他交流,同时期待一定程度的预测性的人们来说也同样重要。
可见,内部持续性是一种将内部改变与个体过去相关联以及支撑、支持和合理化新自我的健康能力。个体具有很强的保持内部持续性的动机。
第一,内部持续性是个体熟练和竞争力的重要成分。个人把内部持续性行为作为有效的日常决策的基础。例如,认知知识的持续性是个体理解和预测事件能力的一个主要元素。没有持续的认知知识的能力,对这个世界就没有预测性,没有预测性,就不可能获得竞争力。
第二,内部持续性是自我统合的需要。Erikson等人强调了个人历史感以及接受历史从而产生自我统合感的重要性。在长期变化中保持一致是决定生活有整合性的必要条件,持续存在的内部持续性知觉,会提高个体知觉生活整合性的可能。
第三,内部持续性满足个体的自尊需求。个体身上的持续性原则包含一些作为自尊基础的观念,William James认为自尊是知觉到的成功水平与理想自我相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自尊可以通过提高成功水平或者降低期望来提升。如果要长期应用这个公式,那么在成功和期望的定义中,必须有持续性的概念运作,也就是说如果不参照一些持续性的概念,就不可能保持持久的自尊。
第四,人们把内部持续性作为一种满足重要需求的有效方式而趋向它。例如,我们大多数人对食物、住房、收入、交通和服装有一些需求,这些需求需要得到有效的满足。同样,内部持续性促进个体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的维持。个体身份、自我和气质的持续性是个人魅力的一个重要成分,因为这使得旁人与他的交往更舒服、更可靠。例如,稳定而持续的特质可能是不错的幽默感和使用幽默的技巧,也可能是与他人一起享受沉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稳定、持续的一般智力和情感品质,而不是它们具体的表现。
(二)外部持续性
外部持续性是根据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角色关系和活动的结构而定义的。处于熟悉的环境并在其中活动,运用熟练的技能以及跟熟人互动都是对外部持续性觉知的来源。个体在社会和物理空间中都有自己的日常位置,他们以独特、典型的自我表现居于其中。因此,外部持续性是外显行为的持续,这些模式能被他人观察到,但是持续性的存在只有通过参考个体自身的典型内部观念才有效。同样,许多压力和吸引力驱使人们趋向外部持续性。
第一,他人期望个体以与自身过去角色表现紧密连接的方式呈现自己。有重要社会责任的成年人,比如拥有职业和抚育下一代的人比那些退休或者处于家庭生活周期中空巢期的人来说,承受的表现持续性的压力更大。
第二,期待社会支持的需求是个体人际关系外部持续性的动机。Kahn和Antonucci重视社会支持团队,如人生旅途中陪伴我们的亲密家庭、朋友圈。这些社会支持团队认可个人身份,给予工具性需求的满足,向我们提供归属感。
第三,外部持续性提高了准确预测从他人身上获得的自我的概念的可能性。这种预测性使个体更多地集中与那些肯定自我概念的人互动。
第四,外部持续性是应对老龄化可能带来的身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练习能补偿老龄化在很多认知能力方面的消极影响。
第五,外部持续性降低变化所带来的个人目标的模糊性,如丧偶、退休或空巢期。持续性概念是一种有效的缩小目标搜寻范围的方式。比如,适应退休的最常用模式是保持相同的一般个人目标。
持续性是应对老化问题的优选策略。内部和外部持续性帮助个体集中、维持优势,在正常老化发生时发挥降低缺陷的作用。无论内部还是外部持续性,持续性的程度是由个体本身基于所能记忆的过去而做的一个即时评估。因此,持续性的存在以及效果只能通过回忆来研究,用于评估持续性的标准存在于组织知觉的个人建构中。人们通过个人的概念储备来理解周围的世界,个人储备中可能包含引导决策和评估现实社会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