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健康与职业心理健康
健康这一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医疗水平的不断完善,个体对健康尤其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一般认为(邓子鹃,2008)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人格稳定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目前关于职业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在不同的职业类型中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所差异,但这往往会与工作压力、工作倦怠等相联系。同工作倦怠相似,职业心理健康是个体应对工作的特殊表现形式,相关学者Maslach和Jackson认为各种职业心理问题就是工作倦怠的一种心理表现。
French和Kahn的个人—环境匹配理论认为,个体的压力和心理问题并不是由单一的客观环境因素或某些个人因素引起的,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适应即“拟合度”是指个体与工作环境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维度的匹配度,只有当两者相匹配时,个体才会出现良好的适应。Richard和Lazarus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压力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个人的认知评价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职业紧张的压力管理模型认为,心理压力并不是工作控制与工作需求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较低的工作控制和较高的工作要求不仅关系到心理压力,还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在这个基础上,Vander和Doef又将社会维度(即社会支持)纳入到该模型中,提出“高的工作要求、低的工作控制和低的社会支持”的工作易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压力和生理疾病,而“高的工作要求、高的工作控制和高的社会支持”的工作不仅会提高学习动机还会提高工作满意度,并且工作控制(个体的工作自由度)和社会支持(包括组织支持)能够调节高的工作要求下高压力对员工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
工作要求—资源(Job Demands-Resource)模型(Demerouti,Bakker,& Nachreiner,2001)提出,可以将工作条件分为两大类: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它们分别与具体的工作结果相关。表现为工作要求主要与工作倦怠相联系,工作资源主要与工作满意度相联系,并且工作资源可以补偿因工作要求过高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付出—回报失衡模型(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由Siegrist于1996年提出,该模型提出个体的工作紧张源于个人所感知到的工作投入与所得回报之间的不平衡性。当个体付出较多,而回报较少时,就会产生职业紧张。个体付出包括外在付出和内在付出两方面,外在付出主要是指工作的要求和职责,内在付出主要是指个体为了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而过多的付出和过多的回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职业紧张感。
通过以上理论模型可以得出,有关职业心理健康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员工个体和压力源的结构分析以及各种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工作控制、社会支持等,都被认为是影响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