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老龄化的不足及展望

第五节 中国成功老龄化的不足及展望

老龄化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很多研究者已经发现并开始了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成功老龄化已经超越了常规老龄化和病态老龄化,从老龄化范围内脱颖而出,为解决老龄化问题带来了曙光。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对于成功老龄化的研究与实施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方面。

首先,SA的理论研究并没有与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的结合。单纯对SA进行学术研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的国情与战略,更不能有效地扩大我国成功老龄化的群体基数。美国的OASIS组织,依据SA结构模式,分别开发了各项促进成功老龄化的活动项目,旨在将美国成功老龄化群体数量扩大并更好地为SA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有效及时的本土数据保障与支持。OASIS组织的做法为中国如何有效促进S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中国老年大学作为国内能够有效促进成功老龄化人群发展的潜在重要组织,在以教学来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的基础上,要密切与高校相关老年研究院配合,尝试建立成功老龄化的具体化训练,达到真正贯彻落实我国老年相关政策,并不断在实践中改革创新的目的。

其次,单从我国当前SA现状研究来看,城镇与农村老年人的SA检出率存在较大的差距。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两点:第一,中国城市与农村对于SA判别内容及判别标准未能加以区分,无法体现由于地区不同而带来的老年群体的差异,导致了普通的成功老龄化判别标准的适用性较差、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第二,目前理论数据基础较为薄弱,单凭一些已测量的特殊地区的数据作为SA的样本代表,进而推论中国SA整体现状,缺少有效代表性,致使结论过于片面,应进一步扩大理论数据样本的来源及数量,联合各地区老年大学、老年协会开展SA调研工作,创立并逐步完善SA问卷及互联网系统,正确把握我国整体及各地区SA的客观现状,为政府进一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再其次,在SA的影响变量研究中,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待进一步深化探索。在我国老年人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日渐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而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素质与成功老龄化是否存在关联,尚未得以准确的证实,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于老年人的SA相关变量的发现,将整体上提升我国老年人的质量水平,有效地预测和改善我国成功老龄化现状。

最后,成功的实践是基于适合国情的理论制度之上的不断尝试,对于中国成功老龄化的发展,则是需要基于扎实的理论研究与可行的政策措施,借鉴国外的成功范例,并将其本土化,创建中国式成功老龄化健全体系。有效地将我国提出的五大老有方针(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与成功老龄化理论相结合,以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为基础,逐步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安全以及进一步发掘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

成功老龄化是个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很多老年理论通常使用一种统一的、理想的统计学标准去衡量,很少有实用性高的个人化标准。从普遍认同的三个维度上看,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高水平的认知功能和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是成功的标志。这也就形成了多重标准的评价方法,它比单一标准更严谨、更准确。但是如今对成功老龄化定义时,具有健康的身体并且各项功能正常仍然被排在首位,然后按照重要性依次排为心理因素、社会角色、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和与周围人的关系等。所以之后的研究应走多重复合标准的道路,不再仅仅依据单一测量标准。老龄化研究的前途是无限的,我们要加强对成功老龄化的心理方面的研究,逐步完善老龄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