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角色转换及其与成功老龄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退休员工的职业角色转换主要包括三种形式:职业角色内转换、职业角色间转换和退出转换。
(一)职业角色内转换
职业角色内转换是指员工在退休后继续从事本行业相关工作,进行相似的认知行为决策过程,例如教师返聘。这种角色内转换将对退休人员起到一种较大的退休缓冲以及资源再利用作用。退休员工再工作首先要确保老年员工逐渐减少工作任务量,从而避免立即管理大量空闲时间的问题,促使两阶段之间有了一定的衔接。此外,退休员工再工作是一种资源再利用的行为,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是国家、学校、企业长期培养的成果,他们不仅能够在我国大政策背景下继续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培养下一代新生力量,他们之间将不会存在任何的工作竞争问题,所以老员工会更乐于毫无保留地分享他们积累的各种工作经验。
成功老龄化与职业角色内转换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社会活动理论认为,社会生活是以活动为基础的,这一理论大致适用于各个年龄组的群体。老年期虽然降低了活动速度、放慢生活节奏,但是活动的愿望依旧强烈,即个体年龄的增长并不会使其社会角色减少。因而符合成功老龄化标准的退休员工,在身体健康条件的允许之下,乐于将自身的精力继续投入到工作中来,一方面在满足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丰富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能打发突然而至的大量的空闲时间。
认知严重影响着个体的成功老龄化,而可塑性是老龄认知领域的一大特点。通过再就业这个方式避免认知功能的过快退化问题,促使老龄认知并不会完全沿着常规老龄的路线,随增龄而呈现下降趋势。
通过职业角色内转换,可以保障退休员工平稳地过渡到退休生活中去。保证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维持或是提升成功老龄化的状态,从而相比于其他老年人会更容易达到成功老龄化。
(二)职业角色间转换
职业角色间转换是指员工在退休后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这种职业转换将有利于退休员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开启新的职业生涯篇章。这种角色间转换将对退休人员起到一种较大的鼓励作用。退休员工能够涉猎不同领域专业的内容,会更好地刺激脑部神经,形成更多的大脑信息通路,并且从事他们向往已久的职业,将会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感和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成功老龄化的因素之一,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他们可以在工作中将两份工作相互融合,比本专业领域的人会更有可能发现新的思维和方向,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与职业角色内转换相同的一点是,他们会得到工作和退休两个阶段间的缓冲过程,这将避免很多因直接退休无法适应生活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成功老龄化与职业角色间转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一,成功老龄化的退休员工会有充沛的精力从事自己期望的工作,不会有其他顾虑(例如疾病)的影响,能更安心地进行新职业的学习和适应,更快地完成职业角色间的转换;第二,退休员工通过职业角色间转换,学习新鲜事物,刺激脑部神经通路,降低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提高达到成功老龄化的可能性;第三,他们会与更多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士交流,增进自身的社交能力,获得更多的资讯与能量,提升自我,丰富老年生活,有助于从常规老龄化转向成功老龄化;第四,成功老龄化的退休员工,一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快速融入新的角色,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三)退出转换
退出转换是指永久性地退出某一个特定的角色,例如:退休。在能够预期到的退出转换中,转换者通常有机会选择或构思一种新角色以取代原来的角色。新角色的建立需要打破原来的认知模式,重新构建角色框架,因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根据目前调查表明,员工更倾向于退出转换,直接进入退休生活状态。新角色所带来的时间规划、饮食作息调整、处理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等相关问题亟待解决。良好的心态将会保障事情的顺利进行,正确的观念将会保证事情沿着可靠的方向运作。
成功老龄化能够帮助退休员工平稳度过退出转换阶段。首先在个人生理方面,成功老龄化群体的各项身体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比常规老龄化人群和病态老龄化人群少受很多身体上的折磨,时间和金钱上的消耗,因此可以更好地享受珍贵而美好的老年阶段;其次在社会方面,成功老龄化群体乐于交流分享信息,促进彼此的信息更新,避免了与当下社会的脱节,也为互相帮助解决彼此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最后在心理方面,成功老龄化群体保障退休员工能够与家人、朋友、同事建立良好的交流,感受到来自他们的支持,建构起退休员工的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