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承诺的文献综述

二、职业承诺的文献综述

(一)职业承诺定义

Hall(1971)最早对职业承诺做了定义,在他眼中职业承诺是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工作和追求职业成就的动机强度。Blau(1985)对职业承诺在职业情感方面做了比较集中的研究,他认为职业承诺是个体对于职业的一种态度,反应的是留在现有职业的愿望和对现有职业的喜欢程度。Top认为职业承诺是个人职业生涯的中心,关注的是职业的长期规划与长远定位,因此他将职业承诺定义为个人的职业卷入程度。Lee(2000)认为职业承诺是个体与职业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纽带。Lallrel和Parbudyal的研究认为职业承诺是员工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及投入感情和时间的程度。Becker在他的研究中将职业承诺定义为雇员愿意参与其所从事职业的相关活动的程度。

对职业承诺的定义,本国学者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龙立荣等(2000)认为是个体由于对职业有比较高的认同和深厚的感情,对职业进行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以及出于对于职业的责任意识或道德规范约束而产生的不愿变更职业的程度。罗润生,申继亮(2001)把职业承诺定义为个人维持现有职业的原因。徐富明,朱从书(2005)对职业承诺的定义为:从业者对其所从事职业的一种认同和投入的态度。龙建,龙立荣,王南南(2002)认为职业承诺是个体维持现有职业的原因,是个人在内心与目前所从事的职业签署的“心理契约”。

(二)职业承诺的维度及测量

1.单因素论

单因素论的提倡者认为职业承诺只有一个情感维度(Blau,1985)或动机维度(Hall,1971;London,1983)。Blau认为员工之所以不离开组织是因为对组织有了感情。London则认为职业承诺就是“职业动机”。Blau(1985)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职业承诺问卷、职业取向问卷和专业承诺问卷的基础上,编制了包含八个题项的职业承诺问卷。Noe等(1990)在London(1983)动机理论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动机问卷,该问卷包含26个项目,用以测量职业洞察力、职业认同和职业活力三个维度。该问卷信度检验结果表明三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过高,信度偏低。

2.两因素论

Meyer和Allen吸收了Becker以及Buchanan和Porter(1974)的思想,提出了情感承诺和继续承诺两维理论。

3.三因素论

Meyer和Allen在1984年两维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Wiener的理论,将其命名为“规范承诺”,并在此三维模型的基础上编制了组织承诺问卷。之后,在1993年他们又将此模型扩展到了职业承诺领域,仍然采用三维度的结构重新编制了问卷,其中情感承诺指的是个体由于对符合自己职业理想的职业的喜爱而愿意待在某职业的强烈愿望;继续承诺则是由于对改换职业所导致的损失和代价的认知而不愿离开现职业;规范承诺反映了个体由于社会规范内化或者出于对职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而不变更职业。Meyer等(1993)将他们在1984年编制的组织承诺量表应用到职业承诺的研究中,按照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三个维度的思想重新编制了职业承诺问卷,该问卷包含18个项目,每个维度六个项目。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三因素模型的优势。

龙立荣,李霞(2002)编制了包含16个项目的教师职业承诺问卷,对教师职业承诺所包含的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三个维度进行了测量,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都在0.7以上,解释了总变异的49.29%。

4.四因素论

Blau将继续承诺拆分为两个独立的维度,提出了四维结构模型,包含情感承诺、规范承诺、代价承诺和机会承诺。同时编制了24个项目的职业承诺量表。孔庆秀(2006)在Blau四维模型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员工职业承诺量表,验证了四因素模型的优势。

刘世瑞(2005)的研究发现中小学及幼儿教师的职业承诺包含理想价值观承诺、现实价值承诺、义务规范承诺和机会代价承诺四个维度。编制的中小学及幼儿教师的职业承诺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系数都在0.7以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孔庆秀(2006)在此四维模型的基础上,以78名机械工程师为样本,编制了包含18个项目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员工职业承诺量表,通过测试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关联效度。

(三)职业承诺的相关研究

Wei Xiao等(2014)以医科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可以显著预测继续承诺。职业匹配对预测医科大学学生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较为显著,而且职业满意度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孙阳,王元、张向葵(2013)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职业承诺影响情绪耗竭。Vandenberghe和Afife(2013)的研究表明职业承诺影响离职倾向。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发现职业承诺是一个中间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起到调节或中介的作用。任皓,温忠麟,陈启山(2013)发现职业承诺在心理资本与员工客观职业生涯成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职业承诺在心理资本与员工主观职业生涯成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赵思宇、张会君(2013)对养老护理员工的调查表明共情通过职业承诺的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倦怠程度。张国礼、边玉芳、董奇(2013)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承诺对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