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理论内涵
(一)心理持续性的概念
心理持续性是一个多样的观念。一方面,持续意味着个体保持相同、统一、同质、不变,甚至是单调。从这方面来说,心理持续性的静止性观点不太适用于解释人类老龄化。另一方面,心理持续性的动态性观点认为,心理的基本结构具有连贯性,在心理状态持续存在的同时,允许在其框架内产生变化。通过各个部分有序的联系或逻辑的关联,使我们能够与他人的心理结构相区分。从这方面来说,心理持续性的动态性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年员工的退休心理。
(二)持续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持续性理论中的持续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持续的生活模式,顺应转折点的变化从而不必体验压力感。Atchley(1982)认为,人在生命历程中,已经培养出了一定的习惯和偏好,在老化适应过程中,这些偏好随着个体心理、生理、经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表现出持续性。
持续性理论认为,习惯与爱好很重要,如果习惯与爱好发生变化,应看作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一个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愈发突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适应性选择时,中老年人试图保留和维持现存的内部和外部结构,他们倾向于通过持续性来实现这一目标(如,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运用熟悉的策略)。中老年生活中,成年人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使用“持续性”作为应对正常老龄化相关变化的主要适应性策略。甚至可以说,变化是基于个体的过去,并与过去相关联,变化是持续的一部分。对自身的觉知及社会环境中的压力,驱使、激发正在适应老龄化的个体,使其实现内部心理、社会行为与外部环境的一致性。持续性理论将内部和外部一致性视为个体喜好和社会视角所认同的适应性策略。
在老年人退休的过程里,若是能够在个人身份的识别以及自我的概念上维持一致,将有益于退休的良好适应。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将个人熟悉的策略运用于熟悉的活动中”达成。持续性理论并不着眼老年员工在退休等一系列事件带来的破坏性角色的丧失,而是注重维系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持续性引起的机会。
老年人在生活领域里承担了多个不同的身份,祖父母、父母、配偶、家庭支撑、提供照料或者接受照料者等等,这些不同的身份让老年人负担了不少的责任。一些老年员工觉得,如今家庭里承担的责任是以往角色身份的延续,例如承担家庭事务、为家庭作计划以及组织家庭活动、提供家庭收入等等。老年人退休后在家中新的角色职责并未能产生新的改变。一部分老年人认为与过去相比自己的身份角色出现了较大改变,例如有的老年人在新生活中安顿下来(比如住在养老院)感觉周遭生活环境出现变化,自己从家庭的居住者成为养老院的居住者。由于角色和环境的改变,老年人亟须积极地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例如适应养老院的生活环境,采用不同于在家居住的适应策略,同时建构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当个体进入自己的中老年年龄阶段,一般倾向于运用以往生活总结而出的认识来处理当下生活里出现的大部分问题。这个持续性心理策略包括了个人内心连续体验,同时包括了外在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的持续性。持续性理论将持续性作为老年员工针对老化过程的主要应对方式,老年员工以往的经验会直接影响他们现今的应对方式、价值选择、思维模式甚至是决定方式。社会参与的活跃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持续性。人们只需要维持自己所需要的社会参与水平,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时,以往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在老年阶段安静地待在家里的可能性不大,对他们而言,继续保持高水平的社会参与活跃度较为重要。根据持续性理论,应该让老人住在社区而不是养老院,并尽可能帮助他们独立生活。
持续性理论包括正常老龄化的人们可遵循的一般适应性原则、对这些原则如何工作的解释以及原则可应用的一般生活领域的描述。持续性理论作为个体适应老龄化的一般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