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紧张的文献综述
(一)职业紧张的定义
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侧重方向,国内研究人员把职业紧张分别定义为职业压力或工作应激等。现阶段我国统一定义为职业应激或工作应激。由于职业应激定义的多维度性,因此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定义。如Thoits认为职业紧张是与工作有关的因素与个体相互作用所发生的生理、心理反应的增强或减弱,个体表现出心理和生理功能异常的状态。Addley(1997)认为职业紧张是对引起工作紧张因素的消极反应而导致生理和心理伤害的疾病。詹承烈(1999)认为,职业应激是在工作过程中个体受到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的刺激,不能及时调整适应时出现的紧张状态。综上所述,我们根据相关研究,将职业紧张定义为,与工作有关的因素和个体因素相互作用,个体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够适应各种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出的紧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共同决定个体职业紧张的发生和强度。
(二)职业紧张的理论模型
1.个人—环境匹配理论。该理论模型由French和Caplan提出,他们认为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职业压力,并非两因素独立的作用。职业紧张主要是由于环境要求和个体能力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当个体现有的能力不能够满足工作要求时,在环境要求和个体潜能之间所出现的不匹配就会带来职业紧张感。在此基础上,其紧张程度由人与环境两因素的匹配程度所决定。这一理论不仅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特点,更加深了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也为后来的许多理论构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足之处是它仍然强调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静态性,缺乏两者之间动态性的研究。
2.交互理论(Transactional Model),主要是指Lazarus于1966所提出的交互作用理论,主要是以个体认知评价过程为基础,他认为职业紧张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环境要求、主观控制和个体应对三方面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交互作用有两个主要原则,一是面临情景时,个体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二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着的。在交互理论中,压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演变和任务的更改而不断发生变化。
3.工作需求—控制模式(Job Demands-Control Model),由Karasek于1979年提出,他认为职业紧张来源于工作情境中的工作需求和工作控制。并在随后的发展中加入了社会支持维度,形成了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式(JDCS)。在这模型中,工作需求主要指工作负荷或工作负荷程度,其主要包含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时间压力和角色冲突两个方面。工作控制主要指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对于工作的主客观控制程度,分为技能因素与决策力量因素。根据模型我们可以得知,高压力的工作一般为工作需求高、控制力低、支持模式低的工作,这种工作会给个体带来较多的身心方面的压力与问题,而工作需求高、控制力高、支持模式高的工作能够增加个体学习动机和工作技能的发展。此外,控制和社会支持可以缓解高需求对健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4.付出—回报失衡模式(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由德国Siegrist于1996年提出,该模型认为个体的职业紧张来源于个体所感知到的工作投入与所得回报的不平衡性。当付出较多,回报较少,则产生职业紧张。付出包括外部付出和内部付出,外部付出主要是工作要求和职责,内部付出主要是个体为了实现目标所做的努力两部分。过多的付出和过多的回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职业紧张感。
(三)职业紧张的测量工具
国内外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生化指标测定、神经行为学研究等,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开始研究职业紧张对个体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大多采用国外普遍认同的较为成熟的测量工具。自评问卷是最主要的测量方式,主要有:职业紧张测量(OSI-R),职业紧张特征量表(OSI),工作紧张问卷(WSQ)以及本文所使用的工作紧张测量量表(Job Stress Survey,JSS)。
1.职业紧张测量(OSI-R)由Osipow于1981年编制,1998年正式出版,由我国王治明和李健等人于2000年翻译并修订,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由三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职业任务特征量表,个体紧张反应量表和个人应对能力量表。全量表共计14个维度,每个维度10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人群。
2.职业紧张特征表(OSI)由Cooper教授于1988年编制而成,有六个组成部分:工作满意感、健康状况、工作压力源、对周围事件的解释、紧张应对方式和行为类别共计155个项目,应用广泛。
3.工作紧张问卷(WSQ)由美国Mclean编制,由应付能力、工作满意感和职业紧张3个因素构成,共计47个项目。该问卷内容简单,使用便利。
4.工作紧张测量量表(JSS)由Splelber在1986年编制并修订,由国内教授连玉龙等人进行了修订。JSS包括工作压力量表和组织支持缺乏量表两个子量表,每个量表共计20个项目,共计40项。其余20个项目测量其他紧张因素,总量表共计60个项目。该测量工具通过紧张因素轻重程度和频率综合评价工作紧张反应。
(四)职业紧张的相关研究
根据首都经贸大学学者研究发现,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态度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1,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当工作压力增大时,员工的工作态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员工在工作态度上会出现负性倾向性;当工作压力逐渐减小,员工的工作态度会出现回升趋势,员工在工作态度上会出现正性倾向性。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延迟退休态度主要是工作态度或者工作意愿的内容,因此我们针对职业紧张与工作态度的相关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工作压力或职业紧张与工作态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因此我们得以推论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可能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根据浙江大学的学者研究得出,工作压力与组织承诺在大部分内容上有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工作压力越大,员工的组织承诺越低。而在相关研究中我们得知,组织承诺各维度与成就动机有显著的相关。因此我们设想,职业紧张或工作压力与成就动机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根据有关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成就动机是工作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契约中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通过相关文献的查询与推论,我们认为职业紧张与工作意愿(延迟退休)和成就动机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本文以职业紧张对于延迟退休的影响为研究主线,并考虑成就动机在此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