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讨论

七、讨论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讨论

本研究中,我们针对性别、学历、月收入、照顾子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选择这几类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原因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临退休人员在收入、子女以及主要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个体以及家庭收入对于临退休人员退休态度工作意愿方面会有重要的影响。如邵国栋等(2007)指出,人们工作时间的缩短和退休后寿命的延长容易使老年人陷入贫困等。穆光宗(2010)认为,延迟退休年龄不仅可以缓解养老金方面的压力,也可以增加工作人口的退休收入,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人们的初始劳动年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教育方面的因素逐渐成为影响退休制度以及工作年龄结构的重要方面。此外,针对我国退休年龄政策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为55周岁,因此我们在此次研究中考虑了性别和婚姻状况等变量是否会对个体的退休态度和工作意愿形成一定的影响,并进行了有效的验证。

因变量延迟退休态度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认知维度、情绪维度以及行为倾向维度。在认知维度中,被试得分平均数为2.213,方差为0.758,说明被试群体在延迟退休认知维度上得分较低,且个体之间得分差距较小,表明被试个体对于延迟退休态度认知方面的内容缺乏充分的了解,并且对于即将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缺乏充分的理解。在情绪维度中,平均数为2.329,方差为0.545,被试群体在此维度的得分较低,且个体之间得分差距较小,说明被试个体在延迟退休情绪维度上负性情绪较为明显,多数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延迟退休政策表露出不支持的态度。结合方差值0.545,是在三个维度中方差值最小的维度,此结果表明,在一定意义上,情绪维度方面被试个体表现冲突性更小,个体对于延迟退休态度的情绪方面差异性更小,倾向性更为统一。在行为倾向维度方面,平均数为2.277,方差为0.747,被试群体在此维度得分较低,且个体之间得分差距较小,说明被试个体在应对即将实行的延迟退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积极性以及充分的准备。

(二)不同统计学变量在延迟退休态度上的差异性讨论

结合不同的国内外研究结果,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以及假设,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意义的统计学变量进行充分的分析讨论,旨在揭示延迟退休政策在实行中所需考虑的深层问题以及在推广政策的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主要方面,为政策的实行提供切实的数据支持。

1.性别在延迟退休态度三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讨论

结合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男女在退休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我们针对性别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在现行的退休政策中,男女退休年限的差距是否会对延迟退休造成影响。根据研究发现,性别因素在延迟退休三个维度,认知、情绪、行为倾向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男女性别差异并没有对延迟退休造成明显的影响。这也充分说明男女性别因素,对于即将实行延迟退休政策来说并无显著的影响。

2.学历水平在延迟退休态度三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讨论

研究认为,人们的初始劳动年龄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普及呈现不断提高的状态,因此教育方面的因素逐渐成为影响退休制度以及工作年龄结构的重要方面。社会工作一般可以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型,一般来说,从事脑力劳动的个体就业时间较长,退休年龄较晚。因此我们考虑从学历角度来进行检验,检验不同学历的个体在延迟退休态度各维度上是否有显著的差异性。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学历个体在延迟退休认知维度和行为倾向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情绪维度方面差异不显著。在认知维度和行为倾向维度方面,都存在学历较高的个体比学历较低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支持延迟退休的趋势。在此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大专学历的被试个体比本科学历的被试个体更加倾向于延迟退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

3.月收入在延迟退休态度三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讨论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延迟退休政策会对以领取社会保障为主要收入的低收入群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延迟退休不仅可以缓解养老金方面的压力,也可以增加个体的退休收入,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的收入状况的个体(月收入)在延迟退休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延迟退休三个维度上我们发现,高收入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比低收入个体更加支持延迟退休,不同的收入群体,在面对延迟退休政策时会产生不同的决定。依靠社会保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低收入群体更倾向于早些退休,而高收入群体则在退休倾向上表现出明显不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月收入较高的个体主观上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对于依靠退休金来维持生存的低收入个体,倾向于提前退休或者是正常退休,退休之后能够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因此各群体之间在退休时间和政策上存在显著差异也是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

4.是否需要照顾子女在延迟退休态度三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讨论

Budgets,Messe和Wolff(2010)运用迭代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实行延迟退休政策会对年轻人与老年人双方的就业率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产生家庭转移,会增加老年人对孙子的照顾,从而影响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年轻人的劳动时间。结合实际生活,如果照顾子女成为必要的生活事件,则必然对临退休人员延迟退休造成影响。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是否需要照顾子女在延迟退休认知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情绪和行为倾向维度上差异不显著。根据数据显示,不需要照顾子女的家庭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在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中,不仅仅考虑面临延迟退休时个体本身因素,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如子女家庭、核心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都会对个体延迟退休态度有重大影响。

(三)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讨论

1.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三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讨论

我们假设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态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自变量职业紧张与因变量延迟退休三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为负相关。研究假设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职业紧张的程度增大,个体对于延迟退休的态度上会出现负性倾向性,其中情绪维度表现最为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讨论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相关维度的之间的关系。

2.职业紧张与调节变量个人成就动机之间的相关关系讨论

我们假设职业紧张与个人成就动机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自变量职业紧张与调节变量中追求成功动机这一维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避免失败的动机这一维度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由此我们得知,职业紧张水平的提高,会使得个体在避免失败的动机水平上得到提升。

3.个人成就动机与延迟退休之间的相关关系讨论

我们假设个人成就动机与延迟退休态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可能在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在调节变量两个维度中,追求成功的动机对于延迟退休三个维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另一维度避免失败的动机与延迟退休态度三维度之间均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个体避免失败的动机越高,则越倾向于否定延迟退休的政策。

通过相关关系我们能够了解到,对于延迟退休所持的态度,不仅和个体所承受的职业紧张程度有直接联系,也与个体本身性格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根据上述相关关系的验证结果可知,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个人成就动机中的避免失败的动机与职业紧张和延迟退休之间存在负相关,这也为后期我们运用线性回归来探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以及调节变量所能起到的调节作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4.职业紧张对延迟退休的回归分析讨论

根据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线性回归的方式来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作用,并且能够检验调节变量在这一回归作用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

根据这一部分的研究,自变量职业紧张与因变量延迟退休三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在线性回归分析中,自变量对于因变量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与我们的部分假设提供了一定数据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部分实证研究的结果。

5.个人成就动机调节效应的讨论

调节变量存在两个维度,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我们以此检验这两维度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所存在的调节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追求成功的动机在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各维度回归分析中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而避免失败的动机在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情绪维度的回归分析中的调节作用显著。

在避免失败维度调节作用的研究我们发现,第一个进入回归方程的是自变量职业紧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变量中情绪维度的5.1%(R2=0.051)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自变量职业紧张所引起的。第二步进入方程的是调节变量个人成就动机中避免失败的动机维度,它与因变量情绪维度负相关关系显著。以延迟退休态度中情绪维度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增大(△R2=0.017),即在除去职业紧张对于因变量延迟退休中情绪维度的影响后,避免失败动机这一维度可以独立解释因变量延迟退休情绪维度1.7%的变异。简言之,除去职业紧张的影响效果,因变量1.7%的改变可能是由调节变量避免失败的动机这一维度引起的。第三步进入方程的是职业紧张与避免失败动机的乘机变量,它与因变量情绪维度之间负相关显著。这说明在自变量与因变量情绪维度的回归分析中,个人成就动机中避免失败的动机维度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显著,职业紧张与调节变量中避免失败的动机维度交互作用与因变量延迟退休态度中情绪维度之间负相关关系显著,因变量情绪维度可被解释的变异增加了2.7%。说明在自变量与因变量情绪维度的回归分析中,个人成就动机中避免失败的动机维度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显著。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充分的了解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自变量对于因变量各维度的解释程度,并检验了个人成就动机所起到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