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二、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员工心理健康问题最早在经济发达国家引起关注,员工由于工作压力或工作倦怠等因素而导致了工作效率下降、工作事故率增加,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邓子鹃,2008)。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获得更多利润,雇主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员工心理健康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他们具有良好适应性和较高的工作满意度,企业才有发展的动力。为了解我国现阶段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以下将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的心理健康现状。

首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教师既肩负着传承前人优秀知识经验又担负着培育后代新人的重任,因此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对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早在1996年,上海市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所属小学的3055名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测试(王敏,2008),结果显示教师的问题检出率高达48%。并且在2005年重庆市的一项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存在心理问题排名榜首的职业就是教师(王敏,2008)。张丽萍使用SCL-90对78名农村初中骨干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在焦虑、人际关系、抑郁等因子症状中异常检出率较高,占总数的6.4%-33.3%。目前,在教师群体中主要存在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和职业紧张这三方面职业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压力、职业期待和考试压力,而职业倦怠作为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水平主要表现在工作负荷重和工作环境差,而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紧张的主要因素是工龄、工种、工作压力和组织支持缺乏。

其次,探讨分析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持续升温,大众对公务员的工作状态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其中包括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方面。2004年12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中国“工作倦怠指数”的调查显示,有54.88%的“公务员”有工作倦怠,这是所有受调查职业中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刘燕,2006)。公务员作为国家政府机关正常运行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形成政府形象和工作质量的评价基础。对于一些直接面对大众的公务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更是影响“公共服务体验”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者发现,女性、基层、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的公务员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并且应酬压力越大,公务员的职业倦怠感就越强烈,因而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更差。王阳(2008)通过分析当前时代背景、社会性质以及公共组织特点,将公务员职业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交压力,由于不善于处理上下级或同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交能力较弱而产生的信息交流障碍;第二,程序压力,即公务员工作系统严格的规则性和秩序性而由此引发的用人机制僵化,导致对任职者心理带来压抑感和低自我效能感;第三,年功压力,因为在公务员体系中强调岗位序列的级别观念以及工作的执行性而形成非能力竞争带来的发展压力。此外,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工作单位的公务员,他们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情况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总体而言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压力呈显著相关。

最后,是有关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和社会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务人员本身具有工作紧张、责任重大等工作特点,而外界的要求与舆论就使得医务人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引起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失衡,以至于影响工作质量及其医疗行为(张亮,许睛鹤,肖锦铖,2009)。近年来有研究(苏希,王旭,苏虹,2013)显示,临床医生面临严重的职业压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其主要压力源是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和医患关系。并且,工作负荷、消极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对临床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预测作用。在性别差异方面,由于女性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有研究表明(黄艳晶,陈坚,蔺佩鸿,林志鸿,江勇,2012)女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人群,而且工作压力对女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男医生。另一方面,职业倦怠也是影响医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倦怠是由职业压力造成的,可能会影响员工工作投入度或员工离职。研究显示医务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闫丽娜,苏便苓,李震中,刘振红,2012),其中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风险非常高,他们在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这三个维度上要显著高于非医生职业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此外男医生在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女医生;初级职称医生的职业倦怠要比高级职称医生更严重。

以上对教师、公务员和医生这三种职业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会对职业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轻度的压力能使人激励奋进,提高适应水平和工作效率,而重度的压力会产生职业倦怠,降低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并对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要充分认识、分析影响职业心理健康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