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讨论
(一)退休人员再工作意愿的特点
本研究调查发现老年退休员工再工作的意愿平均分数是2.883,与理论中值3相比显著不差异。由此可见参与调查的老年退休员工整体并未有不再工作的意愿倾向。说明老年退休员工存在的不同特征对再工作的意愿影响显著。
首先,女性再工作意愿相比男性更低。这个结果和以往研究的结论一致(钱鑫,2006)。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社会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女性一向被社会冠以负担更多家务活动的形象,不仅退休以前就已承担家中绝大部分家务劳动,而且退休以后更加会“无法推脱”投身至繁杂的家庭家务中去。更别说在城市中生活的家庭,大部分年轻人需要忙身于工作,家庭中的小孩需要老人陪同照料,自然有时间且有经验的外婆和奶奶就是照料孩子的第一选择。
其次,老年退休员工随着年龄增长越不愿意再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心各方面的机能不断下降,老年退休人员因此会开始不适应原来的工作,所以从生活质量提高的考虑出发,通常情况下老年退休员工并不愿再去工作。即使是国外一部分研究(Feldman,1994)表明老年人在离职退休一段时间后将有意再去工作,然而本研究未发现类似趋势。也许和东西方文化差异有联系,相比东方人,西方人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甚至是冒险与挑战,因此退休以后若是长时间内不工作就想要再找点事情做,然而东方老人应该更愿意保持一种稳定的生活,既然已经退休一段时间,习惯了不再工作生活状态就不愿去打破这样的状态。
最后,相比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对老年退休员工再工作的影响更大。不论老年退休员工受教育的程度如何,相比不具有一技之长的老年员工,有一技之长的老年员工更愿再参加工作。此研究结果和以往研究相一致(车翼,2007)。从根源上看,由于教育程度表明了个体具有的工作潜力,而拥有的专业技术则表明了个体现有的工作水平。当相关决策者考虑是否给老年退休员工工作机会时,他们更关注这个老人是否能立刻胜任该工作。所以那些具备专业技术的老年退休员工将会获得更多再工作的机会,从而增强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更愿通过再工作以实现自我价值。
(二)退休人员再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
经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到,就业机会、再工作的自我效能感、就业的态度以及他人支持显著预测老年员工再工作的意愿。就业机会增多,人们对于再工作的意愿随之扩大。对后面三个因素而言,与再工作意愿的影响关系能以计划行为理论分析。计划行为理论将行为意愿当成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而意愿受到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态度的影响(段文婷,2008)。其中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与其影响紧密的人是否期望自己实施某种行为的感知程度,从这看来与他人支持类似,其中知觉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体预期在实施某种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自我能够掌握与控制的程度,从这看来与自我效能类似。个人做出能否采取某种行为的决定首先由个人态度影响,若是个体对这事并不排斥,这样他就会思考去做的可能,随后他会依据自我的能力水平来估计事情完成的可能性。如果自己对完成这件事抱以相当的信心,那么人们就会有决定做某件事的倾向。最后,个体社会属性决定了自己在做任何事之前必然要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极少有个人会有意违背身边人的期望来做事。这三方面的影响,塑造了个体处理事务的态度。本次研究的结论支持了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
利用AMOS软件对各变量相互关系进行检验后又能够找到因素之间的三个不同特点。
首先,工具性态度能够通过情感性态度对再工作的意愿产生影响。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提出,个人的职业期待程度可以对职业兴趣产生影响,在该理论下许多实证研究均验证了这样的关系存在。本研究提出职业期待和再工作态度下工具性态度相一致,职业兴趣和再工作态度下情感性态度相一致,结果分析亦确切证实工具性态度通过情感性态度对就业意愿产生影响,而且情感性态度在再工作意愿以及工具性态度中起完全的中介作用。简而言之,如果某件事可以为个人创造价值,那么个人就自然而然会改变对这件事的情感态度。
其次,再工作的自我效能感能够通过就业态度对再工作的意愿产生影响。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提出,自我效能感会通过职业兴趣与结果预测从而影响个人的择业行为。从已知研究结果的分析来看,职业兴趣与情感性态度、职业结果与工具性态度含义相类似。图3.2能够清楚看出,再工作的自我效能中三个维度均通过再工作态度最后对再工作的意愿产生影响。此三个维度分别涵盖了老年退休者再工作中开发的三方面不同能力,如果老年退休员工对再工作中每个环节均信心满满,所以他自然会对再工作产生满意感,由此提升自我的态度,并且强化就业意愿。
最后,外部因素能够通过内部因素对再工作的意愿产生影响。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把心理、社会以及经济等一系列因素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求职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理论假设其中的环境因素,例如家人与重要他人的干预、就业中的歧视、就业机会都能直接影响职业选择行为,但是班杜拉有研究表明环境变量能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职业选择行为,也就是间接影响行为(赵立,郑全全,2009)。本研究同时发现他人支持与就业机会既能直接预测再工作态度,也能都通过就业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人再工作的意愿。就业自我效能感在再工作意愿及就业机会、再工作意愿及在他人支持中均有着部分的中介效应。此结论既支持了社会认知理论,同时亦与班杜拉的研究结论相冲突。
总而言之,本文对城市老年退休员工再工作的意愿进行研究,提出了影响老年退休员工再工作意愿的相关因素。结果证实,工具性态度会通过情感性态度对再工作意愿产生影响,再工作自我效能感会通过再工作态度对再工作意愿产生影响,外部因素(他人支持、就业机会)会通过内部因素(求职的自我效能感)影响老年员工再工作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