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理论视域下老年人再工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根据Atchley老龄化的持续性理论解释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差异性,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以个性的研究为基础,个性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但它们又是个体变化的稳定因素,始终扎根于过去。持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退休不被视为一个破坏性压力,而是以此为契机,保持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该理论认为,高工作卷入使个人将尝试通过参与他们非常看重的活动,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此外,一直高度致力于工作的个人更有可能寻求与工作相关的持续性。工作环境提供了一个自然的方式来维持日常生活参与以及与同事、上司及客户的社会互动,那么,雇佣离退休人员可能会提供机会,继续提供这些社会支持。
现行的退休制度规定,一般情形下正常男性劳动者退休的年龄为60周岁,女性为50周岁,女性的领导干部是55周岁。对于从事高空、井下、高温、特别是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者或其他损害个人身体健康劳动的工作者,男性劳动者退休的年龄是55周岁,女性是45周岁。因为随着目前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多数退休人员虽已步入老年时期,然而他们依旧具有强大的工作精力与工作能力。金易(2012)提出,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普遍改善了我国老人的健康状况,其中可用于进一步开发的老龄劳动者数量十分庞大。郑之良(2010)统计出我国大约145.8万的高级人才总量里41%的老人2000年后相继离职退休,从数据推断当前我国老龄人口中退休的人才数量十分可观。同样地,姚翔等(2012)认为,大部分中国的劳动工作者临退休并未彻底失去劳动的能力,并且仍有意愿有能力继续工作,特别是对那些高智力的密集性行业而言(例如,医生或教师)。
因此,退休人群是一个丰富的、待开发的人力资源群体,从持续性理论来看,老年人想要保持一致的生活方式,可能都有再次从事工作的意愿。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退休人员都愿意再工作。例如,退休老年人要继续工作必须要有良好的健康状况等个人条件,同时,经济制度、政策法规、文化习俗等诸多外在的社会因素都会作用于人的衰老过程。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退休人员的再工作意愿,到底是因为老年人内在个性差异还是外部社会因素引起了退休人员的再工作意愿差异?这些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本研究将通过实证调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