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老年人再工作的因素
回顾已有研究文献能将老年人退休再工作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持续因素和外部持续因素。
内部持续性因素包含了对工作持有的态度以及就业的自我效能感。现今研究一致认为就业的自我效能感能显著影响老年人再工作(Kanfer,Wanberg,& Kantrowitz,2001),同时对工作持有的态度也是预测退休老人再工作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Ashforth(2001)建立退休的行为角色模型觉得,老年员工持有的不同工作态度会对他继续工作的选择起到决定作用,若是再工作能引起自己更多的积极体验,则脱离工作能让老人引起焦虑感,从规避此种不适感受出发,老年员工将尽力保持自我角色的状态,也就是在离开原有工作后仍然继续工作。Wang等(2008)经过研究证实,那些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员工更有意愿在退休后选择再工作。因此能够发现,积极的工作态度正向影响再工作的可能性。
外部持续环境的影响因素包含了家务负担、经济状况、社会支持以及就业机会大小等等。张翼和李江英(2000)则认为退休金是老年人再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若是老年人拥有较为丰厚的退休金,那么老年人就不会因为缺乏工资的原因选择再工作,然而相反,处于生活改善的目的,他们会更有意愿选择再工作。钱鑫等(2006)一项调查表明个人经济的状况能对再工作的意愿产生良好预测,随着个人经济状况的下降,再就业的意愿增强。除此以外,大部分单位并没有意愿雇请老年员工,由于他们认为老年人各方面的能力在迅速下降,将持续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一些研究发现大部分老年员工将个人求职目标放在那些非正式的、临时的工作中去,全职的工作岗位一般不喜欢雇请老年员工。求职中是否能够获得周围社会支持对于老年人的求职行为而言无疑是不可忽视的资源(Adams & Rau,2004)。于戈和黄险峰(2010)通过研究发现,老年员工做出决策时将更多地考虑个人家庭状况,若是家人无法支持再工作的决定,那么老年人退休后就会倾向选择不再参加工作。
而在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看来,不同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高山川,孙时进,2005)。第一,自我效能感将影响个人职业的兴趣以及结果期待,从而影响个人职业的选择,职业兴趣是指个人对某个职业的喜欢程度、兴趣大小,指的是个人情感性态度,结果期待是指个人对他的职业能够最终满足自我需求的预料,指的是个人工具性态度,个人的结果期待能影响个人的职业兴趣。第二,因为外部因素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个人的再工作意愿而且能够通过影响内部因素从而间接来影响个人的就业意愿。譬如在个体感受到较大经济压力时,他会更加有可能采用再工作的方式来缓解自己感受到的压力,由此萌生个人对再工作一种积极的态度,由此萌生再工作的意愿;在个人家务的负担较重时,再工作的行为会严重影响个人家务的承担,由此个人会认为再工作并不值得,从而树立对再工作消极的认识,从而影响个人再工作的意愿;除此以外,若是某个人周围拥有很多不同就业的机会,那么他个人再工作的信心相对较大,因此引起较高的个人求职自我效能感,进而能更有意愿再去工作。第三,人的社会属性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行为将受到身边人力关系的影响,若是身边的人都一致支持老人能再工作,那么老年人再工作的信心将显著提高,从而强化再工作的意愿,反之则会因此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以至于不愿意再工作。
所以本研究在对老年退休员工的再工作意愿调查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再工作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和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为挖掘老年退休员工的再工作心理机制、更完善地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同时为改善退休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