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养小录》
《养小录》,清代顾仲撰。顾仲,字咸山,又字闲山,号松壑、中村,又号浙西饕士,浙江嘉兴人。据康熙本《中村诗草·序》记载,顾仲幼年聪颖,“六岁辨四声,十岁能琢句。稍长,又于书画、篆刻,凡艺事纤悉”。喜研庄子学说,曾“著说庄千万言,剖从前之芒昧”,故有“顾庄子”之称。著有《历代画家姓氏韵编》、《松壑诗》等,但“诸书俱以无力,未能镂板行世”。后因患下肢麻痹、火疮等病,在病痛之中度过了十余年。病余写诗自娱,作有“蝴蝶绝句数百首”,故时人又称为“顾蝴蝾”。[3]顾仲对饮食著述颇感兴趣,他在《养小录》自序中提及:“尝著《饮食中庸论》及《臆定饮食》各条,草稿未竟,浪游十余载。”可知,他曾尝试撰写《饮食中庸论》以及自行制定一些关于饮食注意事项的著作,可惜都只有草稿,并未能撰写完整成书。[4]
《养小录》是以《食经》为模型,以《食宪》为基础,以作者自身见闻为素材,加以订正、删削、增补而成。在《养小录》自序中,顾仲说:“余家世耕读,无鼎烹之奉。然自祖父以来,蔬食菜羹,必洁且熟。……岁戊寅游中州,客宝丰馆舍。……适广文杨君子健,河内名族也。有先世所辑《食宪》一书,余乃因千门杨明府,得以借录。其间杂乱者重订,重复者从删,讹者改正,集古旁引,无预《食经》者置弗录。录其十之五,而增以己所见闻十之三。因易其名曰《养小录》。”“岁戊寅”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可见,此书是顾仲在《食宪》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所见所闻而形成的。之所以把此书易名为《养小录》,是有其目的的。“养小”一词,取自《孟子》一书,《孟子·告子上》称:“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孟子的意思是说,人们鄙视那些只重视吃喝的人,是因为他们保养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却丧失了重要的道德修养。顾仲认为:“孟子所称饮食之人,即孔子所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故贱之,而非为饮食言也。”一味讲究吃喝固然不好,若饮食有节,对身体有益,还是应该的。因此,他并不笼统反对“饮食之人”,也不随意忽视“养小”,故反用孟子话的原意,定书名为《养小录》。
《养小录》共分上、中、下三卷。卷上又分“饮之属”、“酱之属”、“饵之属”;卷中分“蔬之属”、“餐芳谱”、“果之属”;卷下为“嘉肴篇”,分“鱼之属”、“禽之属”、“卵之属”、“肉之属”等。全书共介绍了276种饮料、调料、菜肴、糕点等的制作方法。与其他食经类著作比较而言,《养小录》具有较强的独创性。据日本学者篠田统的研究,《养小录》一书中的野菜烹调共计76 条,其中有70 条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野菜品种相同,“不过相同的仅是题目,连说明也相同的有十四条,少许相似的有二十条,其余的文章不同,可是从文章的体裁看它肯定是以《遵生八笺》作为范本的。还有六条是牡丹花和玉兰等花的餐芳谱”。[5]其余的200 条内容,与前代著作重复的也较少。“完全同文的只有《居家必用》中出现的肉脯歌括,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与《易牙遗意》《遵生八笺》相似的也不过各一条。再仔细注意一下,从《居家必用》《多能鄙事》《易牙遗意》《遵生八笺》这四者中,在技艺上多少有些相似的,也只能勉强列举出三十一种”。[6]
从总体来看,《养小录》所载菜肴有如下几个特色:
其一,菜肴制作简明扼要,实用性强。书中有关于“糟蟹”、“肉脯”的歌诀,均是古代厨师实践经验的总结,并通过歌诀的形式表现出来了,使人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如“糟蟹”歌诀:“三十团脐不用尖,老糟斤半半斤盐。好醋半斤斤半酒,入朝直吃到明年。”又如“肉脯”诀曰:“一斤肉切十来条,不论猪羊与太牢。大盏醇醪小盏醋,葱椒茴桂入分毫。飞盐四两称来准,分付庖人慢火烧。酒尽醋干方是法,味甘不论孔闻《韶》。”的确是通俗易懂的。其他肴馔也多是易学易做的,如“响面筋”:“面筋切条压干,入猪油炸过,再入香油牒。笊起,椒盐、酒拌。入齿有声,坚脆好吃。”“酥鲫”:“大鲫鱼,治净,酱油和酒浆,入水,紫苏叶大撮;甘草些少,煮半日。熟透。骨酥味美。”“暗香粥”:“落梅瓣,以绵包之。候煮粥熟下花,再一滚。”“薄脆饼”:“蒸面每斤入糖四两、油五两,加水和。擀开,半指厚,取圆粘芝麻入炉。”“鲫鱼羹”:“鲜鲫鱼,治净,滚汤焯熟。用手撕碎,去骨净。香蕈、鲜笋切丝,椒、酒,下汤。”均是要领突出,便于学习的。

西瓜盅
其二,菜肴构思精巧。《养小录》中也不乏构思精巧的肴馔。如“带壳笋”的制法:“嫩笋短大者,布拭净。每从大头挖至近尖,以饼子料肉灌满,仍切一笋肉塞好,以箬包之,砻糠煨热。去外箬,不剥原枝,装碗内供之。每人执一案,随剥随吃,味美而趣。”即是将肉馅装入笋中,再将笋子用箬叶包裹好,放在糠火中煨熟而成的。吃的时候,一边剥外皮,一边品尝这“酿”肉的整枝笋子,使人顿生“味美而趣”之感。如今,浙江名菜“酿笋”可能就是在“带壳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酿笋”是在剥皮后的笋中酿肉馅,而后烧制而成的,不如“带壳笋”酿得别致,吃得有趣。再如“煨冬瓜法”制法:“老冬瓜一个,切下顶盖半寸许,去瓤、子净。以猪肉或鸡鸭,或羊肉,用好酒酱、香料、美汁调和,贮满瓜腹。竹签三四根,将瓜盖签牢。竖放灰堆内,则砻糠铺底及四围,窝到瓜腰以上。取灶内灰火,周回焙筑,埋及瓜顶以上,煨一周时,闻香取出。”是将冬瓜去瓤后,填入猪肉、鸡、鸭、羊肉、酒、酱、香料、姜汁,然后封口,用砻糠煨熟的。食用时,“切去瓜皮,层层切下供食。内馔外瓜,皆美味也。酒肉山僧,作此受用”。这道菜在烹饪史上影响很大,后代的“冬瓜盅”、“西瓜盅”莫不与其有着渊源关系。
其三,以浙江地方风味为主,兼及中原地区及北方风味。如浙江境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竹笋产量极高,《养小录》中所收的笋馔就有“笋粉”、“带壳笋”、“熏笋”、“生笋干”、“生淡笋干”、“笋鲊”、“糟笋”、“笋油”等;浙江东临大海,境内江河纵横,水产品特别丰富,《养小录》中便收了“蛏鲊”、“臊子蛤蜊”、“淡菜”、“酱腹”、“鲞粉”、“海蜇”、“鲫鱼羹”、“蒸鲥鱼”、“甜虾”、“醉虾”、“糟蟹”等近40 个品种。此外,还有“嘉兴糟油”、“蒸腊肉”和用火腿皮制作的“皮羹”等地方风味。北方和中原风味,主要体现在“熊掌”、“杏酩”及一些奶制品和面点上。
从《养小录》所载内容中,也可以看出顾仲的饮食思想。归纳起来,大致可概括为饮食卫生、食物烹饪、饮食养生等方面:
其一,在饮食卫生方面,顾仲强调了饮食治要之道,关键在于“惟洁惟宜”。《养小录》特别注重菜肴的清洁卫生,杨宫建在该书“序”中说:“以洁为务,以卫生为体,庶不失编是书者之意乎。”确实,顾仲在《养小录序》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他说:“余谓饮食之道,关乎性命,治之之要,惟洁惟宜。宜者,五味得宜,生熟合节,难以备陈。至于洁乃大纲矣。《诗》曰:‘谁能烹鱼?溉之釜鬵。’能者,具有能事克宜也。能事具矣,而器不洁,恶乎宜。故愿为之洁器者,诚重其能事也。器必洁,斯烹之洁可知,正副其能事也。夫禽、兽、虫、鱼,本腥秽也,洁之非独味美且益人。水、米、蔬、果,本洁也,卤莽焉则不堪。由斯以谈,酒非和旨,肴非嘉旨,奚以式燕且喜,式燕且誉为。”在顾仲看来,清洁卫生是饮食的“大纲”,是饮食中应当注重的首要因素,即饮食之道应以洁为根本。
其二,在食物烹饪方面,顾仲提出饮食调和、烹饪技艺的核心在于饮食的“味”,称“古人之于味,重致意矣”。顾仲提出“省味不可言”的观点,称:“愚谓省费省料尤之可也。甚而省味不可言也。”“省味不可言”的含义是,厨师烹调食物,“一定要精益求精,万不可在选料、制作、火候、洗濯时,以次充好或以坏充优”。[7]在具体的烹调选料、用料方面,顾仲提出烹饪肴馔须掌握与运用“各有所宜”的原则,认为“凡烹调用香料,或以去腥,或以增味,各有所宜。用不得宜,反以拗味”。
其三,在饮食养生方面,顾仲提出“遵生颐养”的概念。海宁杨宫建《养小录序》开篇指出:“饮食以卫生也。”意为饮食是用来卫护生命、维护人体健康的。顾仲认为“夫饮食之人,大约有三”,一是铺餟之人,一是滋味之人,一是养生之人,即贪吃之人、嗜味之人、养生之人,但日常生活中,值得推崇的是养生之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饮食养生呢?他认为:“养生之人,务洁清,务熟食,务调和,不侈费,不尚奇,食品本多,忌品不少,有条有节,有益无损,遵生颐养,以和终身。日有饮食,斯为尚矣。”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特别强调了饮食的“洁”、“熟”对养生的重要意义:“余家世代耕读,无鼎烹之奉。然自祖父以来,蔬食菜羹,必洁且熟。又自出就外傅,谨守色恶、臭恶之语,遂成痼癖。管子曰:‘呰食者不肥体。’余真其食者,宜为山泽癯也。”顾仲对酒与人体保健的关系,也有着独具特色且比较科学的见解。他认为:“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暴酒切不可饮,饮必伤人。此为第一义。酒戒酸,戒浊,戒狠暴,戒冷,务清,务洁,务中和之气。”文中的“暴酒”,即仓促酿出的酒。
此外,《养小录》中还收录了宋代浦江吴氏《中馈录》、元代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明代韩奕《易牙遗意》等菜谱中的一些菜点,如“蒸鲫鱼”、“烧鹅”、“湖广鱼鲊法”、“水明角儿”等,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菜点是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由于《养小录》有它的显著特色,因而在烹饪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里面收录的菜点,有的一直流传至今。[8]

蒸鲥鱼
和其他饮食典籍一样,《养小录》也并非尽善尽美。文中有些地方的提法并不科学,如称雷雨水、冰雪水不能饮用,对省料的厨师挖苦过分,极少数菜肴的价值并不高等等。但总起来说,无论是在菜点的制作上,还是在饮食思想上,《养小录》中都有不少精华,还有待于今人去挖掘继承。
《养小录》主要有《学海类编》道光本、《丛书集成初编》(应用科学类)本等。1985 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了注释本,列入“中国烹饪古籍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