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2006 年,我们开始撰写这本《中国饮食典籍史》,迄今己逾五年,现在终于完成了。我们认为《中国饮食典籍史》对于人们认识和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并不集中于某几部书内,而是散见于经、史、子、集和无文字记录的史料中。提升中国饮食文化,不整理和研究这些饮食典籍,无异于缘木求鱼。以往一些学者,常常苦于饮食文化资料缺乏,而难以开展研究工作。因此,如何检索与利用历代的饮食文献资料,历来是中国文化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同时,社会在不断发展,饮食文献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内容也在变化,这就给人们准确、及时地获取大量饮食文化资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这些矛盾的日益尖锐,也使人们对介绍文献发展与学术发展的书目愈来愈重视,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等一些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献目录巨制,都曾启迪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所以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可见治学之道,宜得其门,得门而入,则事半功倍。我们撰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考镜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源流,在此基础上来建构起中国饮食文化学,将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开拓成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三人都力图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提炼或融入相关篇章中,可谓是悉心推敲,精心结撰,精诚团结,通力合作。我们三人分属三个单位,为了写好这本书,三年来,我们多次约在一起,讨论、制定写作计划,相互探讨饮食文化典籍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这种协作精神很好地保证了本书的质量与个性。
具体分工为:
绪论、第一章:姚伟钧(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第二章:鞠明库(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第三、四、五章:刘朴兵(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第六、七章:鞠明库、刘朴兵
附录:刘朴兵
全书刘朴兵出力尤多。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赵荣光先生、邱庞同先生的大力支持,谨此深致谢忱。
姚伟钧
2011 年盛夏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