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现说

一、再现说

再现说认为,艺术的本质乃是对生活世界的再现。这个观点符合人们的实际经验,所以很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持这种观点。再现说有朴素再现说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之分。前者停留于世界的表象层,后者则进入了世界的本质层。

(一)朴素再现说

朴素再现说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世界的表象的再现。再现是指之前出现过的人或发生过的事情再次出现。(reappearance: the reappearance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is their return after they have been away or out of sight for some time.)很显然,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再来一遍。所谓的再现,并不是指事情的本质,而只是事情的“表象”的重复出现。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两个画家比赛的事情。一个画家画了形象逼真的葡萄,居然让鸟儿以为是真的,飞到画布上来啄食。他以为自己的画酷肖实物定能稳操胜券。他让对方揭开遮画面的布幔,对方却不慌不忙,原来布幔就是对方作的画。

古希腊时期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他说:“艺术摹仿自然,显然也是如此: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从而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

从画家比赛的故事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中,我们能够明显地发现,在最早的时候,人类对艺术的理解还只是停留于眼睛、耳朵所能把握的表象层。而艺术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那个外在的样子—— “表象”(简称“象”)——给呈现出来。

朴素的再现说有着很明显的缺陷,如果艺术就是对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表象的再现,那么,照相机完全可以替代绘画了。这种说法只看到了艺术是对表象的摹仿,还没有看到在纷繁表象的内部隐藏着的本质。

(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1.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朴素再现说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发展。他认为,艺术所摹仿的不仅是世界的外在现象,而且是外在现象里所隐藏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个观点,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典型说培育了种子。我们认为,艺术创作的基本任务是创造一个人们能看到、听到的艺术形象,但是这个形象必须是能够反映社会本质和规律的形象。因此,艺术创作必须进行提炼和凝缩,去除那些枯燥无味、肤浅的形象,而保留那些能反映社会本质、发人深省的形象。

2.分类

亚里士多德按照艺术对现实“摹仿”时所采用的手段对艺术进行了分类,他认为,画家和雕塑家用颜色和姿态来摹仿,诗人和歌唱家用声音来摹仿,舞蹈是借姿态的节奏来摹仿,悲剧用行动来摹仿,史诗用语言来摹仿,等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西方文艺理论影响非常深远,直开西方艺术再现论之先河。朱光潜如是评价: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在欧洲“竟雄霸了两千余年”。

(三)其他论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也持摹仿说,他说:“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摹仿者……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

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则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

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革命者也倡导摹仿说,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论断,把反映现实生活看作艺术的第一要义,他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明确提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也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从而,艺术的任务不是修改,不是美化生活,而是显示生活实际存在的科学”。

在中国,持类似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尤其在绘画这种擅长直观感受的再现型艺术门类的理论中,更是常见,典型代表便是“师造化”说,这种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造化”泛指天地、自然界和一切主体之外的事物。师造化,便是强调艺术家要向自然学习,要真实地反映现实。

南北朝时期的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的观点。

唐代画家张璪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倡导“度物象而取其真”。

明代公安派的袁宏道在《瓶花斋论画》中写道:“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

明代王履在其《华山图序》中说:“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