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三、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关于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清朝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应当把学古、用古与变古统一起来。他说:“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又说:“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这就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二者紧密相连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

(一)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任何艺术活动的发展,无论是艺术的种类、艺术的创作工具还是艺术创作的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

以文学为例,作诗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许多经验和成就,而不是任何人赤手空拳、毫无凭借地在一生之内所可以得到的。后人既然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就。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创作所需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累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这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

很多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虽然在艺术史上以自己独有的风格著称,但其在少年时所下的功夫大都偏在继承与摹仿。米开朗基罗曾花费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曾花费半生的功夫摹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子。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白,但是他集中模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甫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与过去诗人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安格尔更是直接说道:“请问著名的艺术大师哪个不摹仿别人?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来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具有价值的东西。”我国近现代美学大家宗白华也说过:“历史向前一步的发展,往往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追慕着古希腊,19世纪的浪漫主义憧憬着中古。20世纪的新派且溯源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的确如此,若不继承前人的材料、方法,而想着直接以新的要素创造艺术活动,简直不可想象。

(二)创新是继承的目的

学习前人的伟大作品,当然不只是为了体验、保存、继承。如果只是简单地临摹重复,我们既已有了前辈们的煌煌杰作,又何需这些毫无生命意义的复制品?18世纪德国作家李希腾伯格有句名言说得好,“煌煌杰作的唯一缺点是:它们通常成为一批平庸之作随之问世的根苗”。胡佩衡想踩着齐白石的脚印走同样的道路,只得到了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八个字的教诲。李可染也说:“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的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可见,单纯的摹仿与继承并不是艺术的意义所在。

那么继承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在前辈的基础上创造出有时代气息、有自我生命的艺术作品。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反映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才能反映创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满足欣赏者不断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才能从不同的时代和角度赋予艺术作品以新的生命意义。

清代画家石涛认为,绘画是一种“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的审美创造。为了创造,要学习古人,但是不能“泥古不化”,而应该“借古以开今”。他说:“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就是说,古人的作品,是提高绘画修养的材料。知道古人是怎么画的,而并不照样去画,就叫作“化”。如果自己被古人传统的知识所束缚,仅仅努力去求得和古人相似,就是“泥古不化”,这不是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借古以开今”,学习古人应该是为了创新。

总之,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继承,更需要创新。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创新的继承是复古。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的创新是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