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的特征
(一)多样化
现实社会生活无限丰富的多样性、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以及欣赏者审美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可以说,艺术史上一切有成就的艺术家,其作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垂死的奴隶》的雄健不同于拉斐尔的《圣母》的优雅,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壮美不同于马远的《踏歌图》的清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雄浑不同于舒曼的《梦幻曲》的婉约,劳伦斯·奥利佛的《哈姆雷特》的深沉不同于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的苦涩的滑稽,等等。
即使是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也会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风格,如毕加索“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风格迥异,齐白石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绘画作品也经历了从清丽到苍奇的巨变。
(二)同一性
许多艺术家由于性格上或思想上的特定原因,或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发展的制约,他们的作品可能在风格的倾向上有某些相近或类似之处,从而显示出风格的一致性,这在同一艺术流派中更为明显。刘勰曾把艺术作品的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情况,这种对于风格的总体倾向的划分,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独创性
艺术风格还具有独创性,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而非一时摹仿可成。也正因如此,欣赏者往往凭借作品的语言特色,就可以辨别出作品的作者,把握不同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鲁迅的语言格调是文白贯通、严峻犀利、幽默含蓄、凝练精警、洒脱自如;老舍善于提炼和运用北京口语,凝练隽永而又温婉多讽;赵树理的语言像农民一样淳朴,明白如话,诙谐生动。
鲁迅在白色恐怖的严酷环境中,常常要更换笔名发表杂文,据统计,他曾用过150多个笔名,但是,无论杂文的题材、内容如何不同,也无论作者是叫黄棘、鲁迅还是巴人,其作品内在的深刻犀利、直刺灵魂、嬉笑怒骂始终未变,不少读者还是一眼就能看出作者是谁,报以会心的微笑。这说明,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已完全成熟,人们把这种独特的文体和鲁迅杂文的艺术手法相结合,称为“鲁迅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