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艺术与时代

八、艺术与时代

法国的艺术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时代、环境是影响艺术的三种要素。时代之于艺术的影响,除了内容、形式,甚至在深层的审美节奏上也有反映。反之,艺术对时代也有能动的作用。

(一)时代影响艺术

1.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艺术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艺术所反映的内容正是彼时代社会之映射。以汉乐府为例,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有四十多篇,数量不算多,但内容充实,感情饱满,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其时正当汉武帝时期,长期的穷兵黩武和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不断加剧人民沉重的负担,加上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陷于贫困和破产的境地,因而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这种社会情况,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得到了极为具体而生动的反映。

先看《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是一篇饱含血泪的控诉书。从篇中所写“卖黄犊”的情形看,受迫害的应该是农民。官府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劫持无辜百姓,向被劫持者敲诈大量的金钱财物,而农民家中无钱,即使卖掉仅有的黄犊也不能满足统治者的贪求,便只有被迫发出痛苦的呼号了。

再看《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病妇临死前对丈夫的告语,写出了一个令人惨不忍睹的家庭悲剧,表现出深刻的社会内涵。这个悲剧的造成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贫”和“病”,而其根源在于饥寒交迫。诗中透露出病妇是一个年轻妇女,虽然没有指明她生病的原因,但从下文嘱咐丈夫不要让孤儿“饥且寒”看,她平日的生活显然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行复尔耳”这结语悲痛的慨叹极其惨苦,说明孤儿的命运跟他的母亲一样,必然是冻饿而死。这个家庭的遭遇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可以看作那个社会里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2.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代表性艺术

首先,时代与时代不同,其艺术的精神内涵便不同。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有共同的特征,体现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追求。远古的图腾崇拜、殷周的青铜饕餮、先秦的理性精神、秦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文人自觉、盛唐的燕乐之音、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世俗气息……这些时代风格,又称“朝代气象”,是指艺术在特定时代里呈现的区别于其他时代所特有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这些时代风格,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为那个时代所独有,时代变化了,艺术土壤也就变化了,其产生的艺术精神和艺术作品自然也就不同了。

其次,时代与时代不同,其艺术的审美节奏也不同。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生活节奏缓慢,因此艺术的审美节奏也悠长缓慢,譬如我们欣赏昆曲《牡丹亭》中的《游园·皂罗袍》一段,曲风委婉优雅,每个字回旋折返,韵味无穷,其一句歌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竟能演唱长达几十秒,这样的节奏在当今快速消费的审美文化中是不可想象的。

3.同一个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精神内涵

同一个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精神内涵。以青铜器为例,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从总体上讲,虽然都具有造型生动、纹饰精细、铭文清晰、装饰华丽等特点,但细看其时代区别,依然有理路可循。

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艺术也随之达到极盛的阶段,特别是商周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一般体积庞大厚重,尤其流行一种“饕餮”兽面纹,它既像牛头,又像虎头,既像某种凶猛的野兽,又像某种令人恐怖的妖魔鬼怪,显示出一种神秘的威力、狰狞的美,带有明显的奴隶社会的印记,象征着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权威和秩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已经不再为王室所垄断和专用,相当一部分青铜器转为日常生活器皿,器壁变薄,器物变轻,特别讲究器用、造型、纹饰的统一,并且出现了狩猎、采桑、宴乐、攻占等生活气息浓郁的纹饰图案。

再从建筑艺术来看,故宫与人民大会堂就有着各自鲜明的时代特色。故宫作为封建时代的建筑,处处显现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象征。故宫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太和殿,它高大森严,殿前有广阔的空间,大殿两侧的朝房却又非常低矮,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充分体现出“天子至尊”“皇权至上”的封建宗法礼制。人民大会堂作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建筑,显得崇高、壮丽,同时又十分亲切、开朗,尤其是人民大会堂前的巨大石柱,犹如一根根擎天柱,给人一种雄伟坚实、挺拔有力的感觉,并且使整座建筑物显得广阔开朗。

4.同一个艺术在同一时代内也会有所流变

即便是同一个艺术,在同一时代,也会因该时代的具体变化而产生变化。同样是唐朝诗歌,明代胡应麟如是评价:“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水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崭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解释说:“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这种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由此可见,唐朝诗歌的内部界域之划分,恰是唐朝几个阶段变化在审美意识上的具体体现,这是时代精神的划分,不是个人的主观力量可以左右的。

(二)艺术影响时代

艺术对时代也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艺术能够引领时代风气。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曾如是说,艺术作为一种审美的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不仅描述现实生活的面貌,而且通过作品的思想内容、道德取向、价值追求和审美判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引领时代风气的目的。在社会变革前夜,优秀的艺术家总是能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通过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最早感知和发现时代的细微变化,准确反映时代的脉动,深刻捕捉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并把它们表达出来。优秀的作品,能够反观社会,净化心灵,更能提升智慧,审视灵魂,从而引领时代风气。

在警醒世人、烛照未来方面,艺术作品的确会起到“早行人”的作用。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艺巨人,发出了新时代的啼声,开启了人们的心灵。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引发了一场妇女解放的风暴,娜拉成了当时许多女性的效仿对象,娜拉离家出走时的摔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玩偶之家》也被誉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我国五四运动时期,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新文化运动最早、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无论是主张“文学革命”,还是主张“人的文学”,都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众多作家、艺术家以青春的激情投身五四运动大潮,将个人思考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作品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启蒙和引导国人挣脱封建枷锁,追求科学民主,建设崭新生活,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综上所述,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但艺术和其所处的时代并非只是单向度的对应关系,艺术反过来也对时代社会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