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的现状
理想的艺术批评情形应当是“百家争鸣、和而不同、互有启发、共同前进”,但实际上,我国当前艺术批评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概括起来有以下问题:
(一)政治诉求
在艺术批评上受制于“政治正确”的内化意识,始终放不开手脚,不敢说话,是艺术批评不能进步的一个最大原因。
这种意识观念由来已久,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于文艺批评的标准,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强调“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对中国此后的文艺实践和文艺批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78年以后,中国文艺界、美学界对此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着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文艺依然要表现阶级意识、政治意识,“政治标准”和“政治标准第一”的提法依然可以成立。有人认为政治并非仅限于阶级斗争,更非任何文艺作品都反映阶级斗争、政治斗争,都表现阶级意识、政治意识,但任何文艺作品都有特定的思想内容,故主张以“思想标准”替代“政治标准”;认为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不可分割,无需作“第一”“第二”之分。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艺界、美学界已不再提“政治标准”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而是提“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统一”或“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但即便如此,对政治标准的恪守,似乎成了中国主流文艺批评界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也造成了在某些具体的批评实践上,总是隔靴搔痒,难以触及深刻之处,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文艺的批评深入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就必须涉及政治层面的分析和批评,而批评者往往在此就有意无意地停下了脚步。
(二)经济利益
市场化背景下,经济利益也会影响艺术批评,使其有时不再为真理服务。杰姆逊说后现代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商业文化渗入每一个领域,包括文艺和文艺批评。这一点都没错,今天艺术批评的生态恶化,也跟商业化了的批评法则有关。无论是一些文学、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的研讨会,还是一些学术期刊的专栏分析,其中的论调往往是其乐融融,充斥了吹捧和谄媚,却少见那种深入骨髓的分析、反思甚至负面意见。这种研讨会或学术评论,与其说是一种文艺研究的批评活动,不如说是一种文艺的营销策略。因为它的动机,绝大部分只在宣传和推广,而非艺术创作的反思与前进。
经济利益渗入艺术批评,在网络时代更是一种动机和策略。很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的电影评论,其背后都有着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操纵,大量网络水军甚至专业影评推手的存在,对影片舆论和票房有着强大的影响。
(三)学术帮派
学术帮派现象的存在,也影响了艺术批评的发展。学术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在科研项目的分割、学术领地的占有、话语权的控制上,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将共同体范围之外的声音和批评都视为敌对物。这对当前学术批评中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生态有着莫大的危害。
还有的艺术批评者,喜欢做老好人,谁都不得罪。对作品、现象的评述,总是不置可否,追求左右逢源,这也不是正常的态度。真正的艺术批评是一种有独立思考、判断评价,又体现写作者个人强烈个性和态度的写作活动。越是具有独立态度和观点的批评,越是具有批评的价值和可读性,那种八面玲珑的批评并不是真正的批评。
(四)主观因素
个人的批评能力与主观好恶会影响批评的客观性。我们以网络文艺批评为例,在当前的网络文艺批评活动中,很多批评主体并非文艺专业人士,他们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和批评水平都不高,因此在进行艺术批评时,对作品的客体性专业分析少,而只能谈谈个人的主观感受。且他们在谈主观感受时,还只是一厢情愿地凭一己之好恶来进行评价,“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更有甚者,在众多网络文艺批评行为中,主体只是在消费性地宣泄个人情感,而少有一种深沉的自我反思,有不少批评者并没能了解批评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比如,曾经有个中国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刻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于是在微博引来非议甚至是抨击。类似的网络批评之声是一种出于正义感的情绪宣泄,这当然不是坏事;但是批评的目的还不能停留于此,也就是说,我们对批评的立意要求应当更高。如果一场场网络批评运动,不能上升为一个民族自我觉醒和救赎实践的催化剂,而只是沦落为浅表的情绪发泄,那么,批评的存在感也就顿然消失,批评自身就该被批评了。
总之,艺术批评应尽可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艺术现象作出合乎实际、恰如其分的分析和阐释,这样才能推动艺术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