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劳动说

五、劳动说

(一)观点

马克思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其原因如下: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艺活动的前提条件。因为劳动产生了人,人创造了艺术。就此而言,劳动是艺术的起源。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通过劳动锻炼了自己的大脑,并且在劳动中把前肢从行走任务中解放出来,演变为灵巧的双手,又在劳动中为了需要而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这样,人才从一般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人自身,才是艺术的灵魂,而劳动,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其次,劳动产生了艺术活动的需要。史前人类在集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鲁迅在考察这种劳动起源说时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这一表述形象地说明了劳动中的需要直接促成了艺术的产生。

再次,劳动构成了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比如,《击壤歌》直接写出了早期农耕生活中人们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生活状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再比如,封建社会中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也反映在了《天仙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的歌词中。

与农耕生活不同,《弹歌》用八个字直接、感性地描写了原始的狩猎过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考证,在原始民族中,狩猎部落都以动物作为图腾,而且其舞蹈也大多是摹仿动物的动作,反之,种植部落则可能以植物花朵作为偶像,其舞蹈动作中多以采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可见,只有成为人们劳动生活对象的内容才可能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艺术的形式。早期的艺术形式如诗、乐、舞等,都与劳动过程密切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这些都是以劳动为基础而展示的统一整合的艺术体系。普列汉诺夫在谈论毕歇尔的看法时所说的观点值得借鉴:“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有从属的意义。”

(二)评价

如前所述,劳动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劳动说忽视了其他社会因素在艺术起源中的作用,仍然不足以解释各种艺术活动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