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巫术说
(一)观点
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巫术活动——一种对自然的依赖诉诸固定仪式而产生的实践行为。巫术说是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起源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二)代表人物
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
因此,基于对肉食对象的崇敬心理,原始人类在对猎物表达敬意之时,总会进行一番仪式活动——一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约定俗成的有目的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这些仪式活动中的行为、动作保留传承了下来,逐渐演变成了后世的舞蹈、戏剧等艺术。
英国学者哈丽逊在其著作《古代艺术与仪式》中认为,作为欧洲古代艺术代表的古希腊悲剧源于酒神节上纪念酒神死亡与再生的仪式,后来逐渐加入演员和情节,就由巫术仪式演变为悲剧诗了。
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在《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中提出,原始歌舞为了巫术的成功,常常采用一种交感式的仪式,如祈求下雨就泼水,祈求打雷就击鼓,祈求捕获野兽就扮演受伤的野兽等。
艺术史学家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也提到原始舞蹈与交感巫术之间有联系。他认为,北美印第安人、卡菲尔人或黑人在表演舞蹈时,这种舞蹈全部都是对狩猎活动的摹仿……这些摹仿有着一种实践的目的,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猎人都希望能把猎物引入自己的射程之内,按照交感巫术的原理,这是可以通过摹仿来办到的。因此,在原始人看来,一场野牛舞可以让野牛进入射击距离内来猎杀它。
同样,法国艺术家雷纳克也提出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与交感巫术有关。原始人认为,狩猎之前在洞穴里画个猎物,在狩猎中就能狩到所画的猎物。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人类学名著《金枝》中也提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他认为,早期人类企图利用巫术控制自然界,在失败之后又求助于宗教;当崇敬神明也无效时,就只能发展各门科学来理解自然。
弗雷泽为了阐述巫术仪式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曾在其著作中讲述罗马内米古俗的故事。在内米湖畔,狄安娜女神庙的祭司由逃亡奴隶担任,他不仅获得了自由人身份,且待遇优厚。但他必须日夜警惕他人走近湖边的橡树。因为如果其他逃亡奴隶能折取一根橡树枝——金枝,即取得同他这个“森林之王”的决斗权,胜者即新任森林之王兼神庙祭司。后来,这一古俗演变为仪式活动,在这个仪式活动里,也有人扮演国王,戴树枝王冠,先逃遁,若未被抓则有奖赏,若被抓则被“处死”。区别在于,内米的树王是真的被杀死,而后来的仪式中的树王则是象征性地被处死,其动机是为了收成的顺利。这种杀“国王”的仪式里已经含有了戏剧艺术的胚芽。
(三)评价
原始艺术,无论是绘画、雕塑、身体装饰,还是诗、乐、舞合一的形式,都不是纯粹的艺术,而是原始巫术的符号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巫术是一种充满功利目的,包含舞蹈、歌唱、造型的艺术行为。作为原始巫术的符号活动,绘画、雕塑、装饰符号、诗、音乐、舞蹈等都是以具有魔法和具有表现力的符号出现的,它们是神灵或某种神秘生命活力的象征和显现。就其作为生命活力的象征和显现而言,巫术说揭示了人类艺术活动的源初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