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门类的相异性
关于艺术门类的相异性,我们关注相近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因为相近艺术门类最为相似,厘清它们的区别,是最重要的。这里主要阐述电影与戏剧、电影与电视以及电视剧与戏剧之间的区别。
(一)电影与戏剧
1.联系
电影中的主要构成故事片与戏剧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都属于叙事型艺术。在发展历史上,电影受到来自戏剧的巨大影响。电影的导演、演员等环节是在戏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剧的大量艺术手法被电影借鉴,形成了电影史上的戏剧电影美学。大多数故事片的叙事模式也是戏剧化的,即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单位和相对独立的空间场景内部,围绕一个核心事件的矛盾冲突展开叙述,结构闭合而完整。
2.区别
尽管电影与戏剧具有如此明显的共性,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来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载体不同
电影是通过胶片记录放映的,而戏剧艺术则是现场进行的;电影的基本元素是活动的影像,戏剧则是演员、舞台等实体;电影是通过二维银幕的影像来叙述现实的,戏剧则是通过一种三维的真实舞台的表演来叙述故事的,因此电影的叙事具有更大的虚构性。
(2)叙事时空不同
电影的时空是通过后期剪辑完成的,而戏剧表演则必须在舞台上连续完成。戏剧受到舞台和剧场空间的限制,其表现能力以及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受到相对严格的限制,而电影则可以通过对镜头、演员、环境的自由调度来叙述故事,在表现手段上,在对观众的调动能力上都具有戏剧难以比拟的丰富性。戏剧表演艺术在时空转换上,受到舞台和现场的巨大限制,舞台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关系也是基本固定的,因而古典戏剧“三一律”这样的规则对戏剧才能产生深远影响,尽管许多戏剧突破了这一规则,但经典戏剧都在不同程度地遵循着这一规则。而电影则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自由组合,而且电影的镜头和录音机还可以决定观众的观听方式、距离、角度和态度,调动观众与影像的距离和感情,而戏剧表演一般来说很难自由改变观众与舞台和演员的关系。
(3)真实程度不同
电影的画面由于具有视觉动态感,观众不容易觉察到银幕与自我的观看距离,而舞台则因为固定的位置,容易造成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戏剧舞台本身是观众在场环境的一部分,舞台和演员作为一种被意识到的存在,往往具有强烈的假定性,其表演符号清晰可辨。因此,戏剧与真实生活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布莱希特所谓的“间离性”;而电影由于运动画面的逼真,往往掩饰了它的虚构性和假定性,在真实感、现实感方面比戏剧有更大的优势。
(4)创作中心不同
从创作上讲,在电影中,导演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其关注的核心是影像,他要保证观众看到的各种视觉要素共同组成他希望达到的影像效果,演员只是造就影像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核心的和唯一的,其表演必须自然真实,因此电影观众的注意力应当更多放在影像上,而非演员上。戏剧则主要依赖演员的语言动作表现,他们的语言、形体动作成为观众欣赏戏剧的主要审美对象,表演有较强的假定性和风格化色彩。
(5)受众范围不同
电影是现代科技催生的大众文化,艺术表现更加自由,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受众面广;戏剧则是古老的现场表演艺术,表现能力和传播均受到一定限制,受众面小。
(二)电影与电视
电影与电视被称为姐妹艺术,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
同样作为电子媒介,同样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与艺术的综合体,电影与电视在多重特性、影像手段、视听融合、反映现实、认识教育、提供审美体验等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共同点。
(1)同为电子媒介,同为大众传媒与艺术的综合体。
(2)同是时空艺术、视听艺术的综合体。
(3)同有反映现实、认识教育、提供审美等多方面作用。
(4)声画关系上相同,运动的画面相同。
2.区别
(1)摄录介质不同
电影是胶片感光,电视是磁带摄录。当然,随着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胶片和磁带的区别逐渐消失,电影与电视的合流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机、监视器来观看电影。
(2)创作理念不同
电影观影为影院银幕,电视收视为电视机屏幕。观赏屏幕的大小决定了制作理念上的差异,由于电影银幕尺寸大、清晰度高,所以多用远景、全景等镜头,相比之下,电视屏幕尺寸较小,所以多用近景、特写等镜头。由于电影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在画面和声音的质量上比电视要好得多,所以电影的逼真效果给观众以特别强烈的感受,使他们认同电影里发生的一切。看电影要求全神贯注,而电视观众偶尔分个神也无妨。看电视常用的方式是扫视而不是盯视,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电视看常常被认为不是很适宜。
(3)内容构成不同
电影主要以故事片为主,辅之以纪录片、美术片、科教片。电视除了电视剧、纪录片以外,还有纷杂的文艺节目和综艺娱乐节目以及访谈节目,甚至还有更快捷的电视新闻节目。
(4)文化色彩不同
电影往往有浓重的、明显的商业文化色彩,通过售票在专门的电影院里集体观赏;电视一般面对公众传播,可以供家庭和个人免费收看。
(5)观赏经验不同
电影的影院公共性、观影方式的封闭性与电视的家庭收视行为的个人化、开放性不同,这些方面的不同进而导致了观影经验与收视经验的不同。
电影的人造现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封闭又看似真实的空间。它构思的一桩事件,本身具有完整单一的表演特点。它虽然反映、根植并诉诸日常生活经验,但其运作机制、视觉景观、情节设置等都更加复杂、超常而具有梦幻色彩。因此,电影的特点往往表现为内容上的题材广泛化,形式上的符号奇观化,体验上的审美陌生化。可见,电影及其观影体验是超日常的。
电视的情况则明显相反。电视诉诸的是与生活同步发生的即时性。这不仅指电视传播的信息内容的时效性和即时性,也指观看电视行为本身的日常性和生活同步性。电视机与沙发、电冰箱、电话等其他家用物品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环境,收视行为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发生,往往与人们的其他日常活动同时进行。此外,由于掌握着遥控器,人们可以随时调整、转换其收视对象,较电影具有更多的随意性和主动性。这种审美日常生活化下的产物,使得电视的特点往往表现为内容上的生活化展示,形式上的常规化视角,体验上的日常化感受。可见,电视的观赏体验是日常化的。
(三)电视剧与戏剧
电视剧很明显地带有戏剧的因素,但是电视剧与戏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1.观赏方式不同
戏剧侧重舞台表演,现场观看。而电视剧则是用摄像机把演员的表演记录下来,显示在电视荧屏上供人观赏。因此,电视剧和戏剧的观赏方式不一样。戏剧具有仪式感,而电视剧则具有强烈的世俗化、日常化特征。
2.演剧时间不同
戏剧的时间比较短,要求集中、强烈。电视剧的时间可以更加长。我们把电视剧《雷雨》与原来的话剧进行对比,以说明电视剧与戏剧间的差异。假设把这部四幕的话剧改写成二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我们感到最困难的会是什么呢?显然,按照话剧提供的故事情节,要编成一部二十集的电视剧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现有剧情的基础上,拓展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不能像在话剧中那样,从鲁侍萍到周家大院看女儿鲁四凤开始写起,而应该追溯到很多年以前鲁侍萍与周朴园的那段情感。这样,时间上推延了二十多年,为我们编织故事情节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3.表演方式不同
戏剧比生活更集中、夸张,在表演上甚至有很多夸张化的要求。而电视剧要求紧贴生活,更加注重真实的再现。
4.逼真程度不同
我们也可以把戏剧看作一种再现时空的艺术,它是在舞台上通过真人的形体和语言的表演来再现现实生活的,这一点与电视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舞台的真实只在想象中才能存在。无论时间或空间,都建立在一种预定的假设之上。在中国戏曲中,演员可以通过骑马的动作表示行走了几千里;而在电视剧中,则必须通过骑马奔驰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来显示其真实性。
5.编剧思维不同
电视剧与戏剧编剧思维的区别在于情节安排和戏剧冲突的组织方面。
(1)在情节安排的集中上
戏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只能在有限的几个场景里展开,因而要求戏剧冲突高度集中。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的戏剧大师们曾提出过“三一律”创作原则,要求时间、地点、情节高度集中。这些清规戒律尽管遭到非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戏剧的特性。而电视剧在时空上却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时间上也可以随意跨越。
(2)在情节冲突的设置上
戏剧往往要求情节高度浓缩,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而在电视剧中,戏剧情节可以比较迟缓,一集中可以写好几场戏剧冲突,矛盾的解决也是缓慢的,犹如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