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

二、创新

创新是指艺术发展上所出现的新变化。具体包括新的艺术创作理念、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新的艺术效果等。

(一)创新的原因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每一个新的生活、新的时代,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新形式、新内容来表达。在人们的艺术活动中,虽然艺术的语言和法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形式会有所变化创新;虽然艺术的内容有一定的延续性,但是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又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内容。

2.艺术发展的需要

对于艺术作品自身而言,也需要创新发展,不断丰富艺术的外延。艺术自身当然需要发展,需要变化,需要创新,当今的艺术当然要和以往不一样,未来的艺术自然也应当和当今不一样,否则艺术就永远停留在过去,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精神,没有了新鲜感。艺术之哀,莫过于停滞不前。

3.艺术家的生命需要

对于艺术家而言,创新就是艺术家的生命。艺术作品是凝聚艺术家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结晶体,这种情感往往是独特的,如果千篇一律或缺乏新意,就会使人感到味同嚼蜡。英国作家王尔德指出,第一个用花比喻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再用就是蠢材了。杜尚最早在《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加上了两撇胡须,成为恶搞的鼻祖,却也是后现代艺术的经典之作,然而,若今天我们依旧停留在给经典油画形象加胡须的阶段,岂非庸人自娱?

创新是所有艺术家共同的品格。齐白石一生都在创新,他的“衰年变法”就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他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对因袭摹仿,提倡创造。英国诗人雪莱曾说:“凡是他人独创性的语言风格或诗歌手法,我一概避免摹仿。因为,我认为,我自己的作品纵使一文不值,毕竟是我自己的作品。”别林斯基则说:“在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重复之弊。”所以,任何艺术创造都应是独特的审美创造,每一件作品都应是新颖的,既不与他人雷同,也不重复自己。

(二)创新的体现

艺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形式技巧层以及思想内容层。

1.形式创新

艺术的创新,最先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因为艺术的形式层直接与生产力相联系,最直接体现人的内心思想,所以其发展变化往往也是最快最明显的。

首先是艺术媒介的创新。最早的艺术形式是音乐、绘画、戏剧等传统艺术,之后由于艺术表达媒介的发展,又创新出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艺术等新兴的传媒艺术形式。

其次是艺术语言的创新。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观念极深,讲究对描绘对象客观真实的再现,光线、色彩、构图、透视法等语言运用法则皆以真实描摹对象为准;后印象主义绘画诞生后,不讲究客观真实的对象物之外在形态,而讲究主观内心对其瞬间的感受印象之传达,在艺术语言上,便有了一种混合、朦胧、模糊的表达形式;之后再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语言已经完全不似传统的那般循规蹈矩,创新形式已经成为整个时代的趋势。

最后是艺术结构的创新。最早的电影都是顺序性叙事结构,如《火车到站》《火车大劫案》《劳工之爱情》《神女》等影片;《公民凯恩》出现后,影片的叙事结构开始出现质的变化;现代电影更是结构多样、新颖有趣,《西雅图不眠夜》的双线叙事结构、《罗生门》的放射性叙事结构、《重庆森林》的版块式结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套层结构、《低俗小说》的循环结构、《心花路放》的双线非等时叙事结构……这些影片都体现了艺术结构的不断创新,也奠定了电影的艺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形式的创新不仅有上述自身发展的原因,还有内容创新的原因。希腊艺术的内容是美和健康的人,产生了静穆和谐、庄重典雅、深沉含蓄的表现形式。中世纪艺术的内容是神,产生了轻盈高耸、飞腾向上、筋骨嶙峋、峻峭清冷的建筑形式。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内容是人的梦境,于是产生了新奇怪诞的艺术形式。

2.内容创新

艺术乃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化反映,社会生活是流动的、变化的,所以艺术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创新的。这体现在新的艺术形象和新的思想感情的出现上,有时是新的社会事物出现产生了新的内容,有时是旧的事物但却包含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

首先是新事物产生的内容创新。

以西方艺术史为例,在人神游戏的古希腊时期,艺术的内容多为“人格化了的神”的生活;到了人神分离的中世纪,艺术的内容与以往有所不同,往往是宗教题材;文艺复兴时期,内容又与当时的人文主义相关;古典主义时期,艺术开始与社会要求中央集权相关,出现了尊重王权的作品;启蒙主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出现了很多反映第三等级要求的作品;现实主义时期,由于资产阶级丑陋的一面开始暴露,于是出现了很多揭露资产阶级阴暗面的艺术作品……

以中国艺术史为例,原始社会的艺术作品往往反映的是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劳作与巫术活动;奴隶社会的艺术作品开始发展变化,以青铜器为代表的艺术作品更多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意识;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诸多和“忠君”“为民” “孝悌”“贞烈”等伦理道德相关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之前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所没有的;到封建社会末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艺术作品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关于中国如何增强国力、未来中国向何处去等新思想开始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强调“富国强兵”的学堂乐歌、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这些作品内容之新,是之前社会中从未有过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后,艺术内容之发展创新更是有了新的面貌,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成为艺术的主流趋势……可见,无论是生产力主导的社会变革,还是生产关系的变迁,新的社会、新的时代,都会产生艺术内容的创新。

其次是对旧事物的新认识所产生的内容创新。

上古时代,人们无法征服干旱带来的灾难,太阳是人们仇恨的对象,因此有了《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征服干旱的能力增强,对太阳的感情变得亲切。在《离骚》中太阳是一位云衣霓裳、英俊威武、和悦好善的神,有六条螭为他驾车,每天从东方的旸谷出发到西方的悲泉休息,给人以“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的感受,充满了盛大、光辉、明丽、灿烂的美。另外,人们对太阳所带来的灾难无法完全摆脱因而感到畏惧,在《九歌》中人们期待神的恩泽和降福。只有当经济发展到干旱不再给人们带来灾难时,人们才能以一种纯粹审美的眼光观察太阳。莫奈的《日出·印象》真实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绚丽无比的红日,白居易也写出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由此可见,虽然是同一个旧事物,但是由于人的认识不同,也可产生不同的认识,从而产生内容的创新。

(三)创新的层次

创新的基础层,在于对他人的超越。艺术学习当然要接触伟大的作品,但艺术学习的目的是超越这些伟大的作品,而非简单地临摹重复。

创新的高级层,在于对自我的超越。对自我的超越比对他人的超越更困难,也会更有成就感。陈师曾劝齐白石改变画风,以雄健烂漫补充冷逸风格,并以“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的诗句来激励他,于是50岁的齐白石开始实行“衰年变法”,他发誓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心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他以极大的决心杜门谢客,潜心研究,作画万幅,刻印三千,终于完成了超越自我的蜕变过程。他自己评价十年衰变的意义:“扫除风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也因此,齐白石自创红花墨叶一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与吴昌硕并称为“南吴北齐”。

(四)创新的方法

在创新的方法中,最应当提倡“陌生化”手法。“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不仅在俄国文艺界,也在世界文艺论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陌生化的方法是用不同于以往的“象—意”结构关系的新“形象”去指向“意蕴”,由于外在形象的陌生所带来的认知冲突,会延长知情意的判断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审美的过程。所以,陌生化能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理性与情感层的震动。此方法要求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比如“学得不错啊你”“小罗师哥写的《图说艺术·艺术概论考研高分笔记》没有了都”“请停车等候,当停车指示牌伸出时”“经常说倒装句吗,我们”……熟悉这种句式的人可以很快地进行解码,获得其中的意思;但是对于不习惯用倒装句式的人来说,却需要咀嚼思考一阵子,才能进行解码,理解其中的意思。这里日常生活中的倒装句,对于不习惯用倒装句式的人而言,就是一种陌生化的手法,它能够使这样的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再比如,托尔斯泰小说中将“圣餐”称为“一小片白面包”,在此,不用现实中原有的名称,而是使用一种不常见的描述性说法,使得读者对已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从而延长对之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强度,增加了审美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