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术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书法、雕塑、摄影等。
(一)绘画
1.绘画的定义
绘画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它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
2.中西绘画的不同
(1)工具材料不同
第一,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由于采用特制的毛笔来作画,“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有时甚至成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所谓“笔”,是指勾、勒、皴、点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法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说的“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或“六彩”(上述五彩再加上宣纸的白色),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文婷,《空灵》
▲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人民》
西方绘画的主要工具是油彩、画笔和画布或画板,欧洲传统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其特点是颜色丰富、鲜艳,覆盖力强,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绘画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色彩、颜料方面,西方绘画材料比中国画要丰富得多,也比较适合真实再现事物复杂的色彩层次关系。
(2)透视法则不同
中西绘画创作在采用的透视法则上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画擅用散点透视法,西方绘画擅用焦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法是中国画常用的透视法,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方法,叫作“散点透视”,也可叫作“移动视点”。 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独特的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才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散点透视法
▲焦点透视法
焦点透视法是西方绘画常采用的透视法,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焦点透视,有助于掌握表现空间的规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了三维空间。这种方法也正是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兴起的科学基础。
(3)附加元素不同
中国绘画喜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由此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董其昌云:“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亦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
西方绘画多是纯粹的线条、光线、色彩。西方绘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单纯地借助光影明暗、色彩和线条比例。画家通过明暗、色彩、透视、解剖等造型因素,把眼中所见的自然物象真实地描绘出来,就像真的一样。因此,在欣赏写实性绘画时,就要品位画家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明暗的转折关系、色彩的对比与协调规律、透视原理与解剖结构,以及描绘的笔触、画面的机理等艺术效果,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存在状态和人物形象的精神气质的。
▲倪瓒,《渔庄秋霁图》
(4)美学思想不同
中国绘画形式有工笔有写意,内容偏重感情。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前者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具体入微;后者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中国画总体上的美学追求,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肖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寄托情思。宗白华在《美学漫步》中也指出,中国绘画六法中之“骨法用笔”,即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象,所谓“气韵生动”就是骨法用笔的目标与结果。中国画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相融,结合成流动的虚灵的节奏,呈现一片神游的意境。
与中国绘画追求的“神形兼备”“气韵生动”不同,西方绘画形式偏重摹仿,注重写实,内容偏重理性。所谓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的面貌,强调事物形态的真实性。西方绘画这种写实的观念,源于西方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西方的思维模式是“主客二分”式的,人只能站在与自然的一定距离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把握自然的美,强调人的理性与主观能动性,主张人去驾驭自然、征服自然。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米勒,《拾穗者》
(二)书法
1.书法的定义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一般特指以毛笔表现汉字的艺术。它是中国文字在书法家审美观的长期运用和发展后所形成的特有艺术。书法要成为一门艺术,必须具备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艺术表现手段。书法既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也具有其欣赏性的艺术价值。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
汉字成为艺术主要有两个原因:汉字始于象形和使用毛笔。汉字始于象形,是与绘画同源的,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抽象化了,但是形态上仍然具备造型的条件。同时,汉字书写用的毛笔,比西方用的硬笔在书写技法的发挥方面有大得多的余地,粗细刚柔,浓淡干湿,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也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两个条件结合起来,就在实践中形成了书法艺术。
2.书法的特征
书法艺术的特征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抽象性。在造型艺术中,书法是最具有抽象意味的。它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三方面技巧的运用,创造特有的形式美。用笔有出锋、藏锋、方笔、圆笔和轻重、急徐等。结构也称布白,它要求每一个字的落墨处与空白处都要安排适当,收到虚实相生的效果。章法是指一幅字整体结构的法则,它要求安排好全篇的布局。
▲王羲之,《兰亭序》
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书法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在抽象的形式之中包含着深厚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从两个层面体现出来的。第一个层面是由于书法要以文字语言为依托,文字语言,如诗词、文章等,本来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而书法的美与这种思想内容结合起来,就更加富有魅力。第二个层面是书法本身的形态直接体现出来的,因为书法就是书法家的生活体验与情感的艺术表现。例如,唐代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草书宗师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等,“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同时,“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谔,一寓于书”。
(三)雕塑
1.雕塑的定义
雕塑是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传统的材料有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黏土等。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它的艺术形象具有立体性,是在三维空间展示出来的,并且有一定的重量;它不仅诉诸视觉,而且可以触摸。“雕塑”这一称谓的由来,是由于它的基本技术包括雕和塑两种方式。雕是在硬质材料上进行加工创造,削去不需要的部分,塑是用软性材料按照构思来堆积捏塑。雕塑的立体性,更加提高了形象的真实感和魅力。
按表现手法和形式区分,雕塑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在同一环境里用一组圆雕或浮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内容的叫组雕。按材质分类,雕塑分为泥塑、木雕、石雕、铜雕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按照作品题材内容的性质,雕塑分为纪念碑或纪念性雕塑等。按照环境、用途、放置位置,雕塑又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头雕塑、架上雕塑以及奖杯、奖牌等。人像雕塑有头像、胸像、半身像和全身像。
▲吕德,《马赛曲》
2.雕塑的特征
雕塑形象具有单纯性。绘画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具体细致的表情和情感活动,在雕塑中是难以表现的。在雕塑中塑造人物,宜于表现人物的形体与心灵最为本质的东西。如黑格尔所说,雕塑形象应当“突出地表现出与精神相契合的身体形状中一般的常驻不变的东西”,要排除特殊的个别细节和一时的表情与心理活动。这种单纯性要求雕塑艺术达到高度凝练,以少胜多,表现丰富、深刻的内容。因此,卓越的雕塑作品总是耐人寻味,具有无限的意蕴和永恒的魅力。
▲《拉奥孔》
雕塑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雕塑是用泥土、木石在三度空间里创作出具有实在物质性的静态的艺术形象。这决定了雕塑要表达的那一时刻应当是最能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一刻或者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关节点,那一瞬间必须最能以艺术形象的“静”给观赏者心理感受的“动”。这就是为什么莱辛在分析雕塑《拉奥孔》时认为其表现的“不是拉奥孔父子三人的死亡,而是濒死前的挣扎”,“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
雕塑还注重发挥材质的审美作用。雕塑使用的物质材料有不同的质感,如大理石的细腻滑润,花岗岩的粗糙坚硬,木料的质朴和纹理趣味等,可以和一定的造型恰当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比如,大型英雄雕像采用花岗岩来塑造,就更有利于表现坚毅威武的气质。有的雕塑作品,在展示造型的同时,甚至刻意突出材质的美感。
(四)摄影
1.摄影的定义
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指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摄影,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外线摄影等;按题材,可以分为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建筑摄影等;按流派,可以分为绘画主义摄影、纪实主义摄影、印象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等。
2.摄影的特征
作为一门现代的纪实性造型艺术,摄影艺术与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既有共同的审美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摄影艺术独具的审美特征主要集中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
(1)纪实性
摄影艺术必须具有纪实性,这首先表现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给人以逼真感。其次这种纪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和环境,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常是抓拍或抢拍出来的,这种纪录性拍摄方式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相比之下,绘画和雕塑则无须现场创作,它们既可以表现现在的事物,也可以表现过去或将来的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艺术家想象中的但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一般来说,摄影艺术不能表现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更不能表现客观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2)艺术性
摄影艺术必须具有艺术性,杰出的摄影作品必然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首先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 (或色调) 三种主要造型手段。画面构图即取景,摄影作品画面一般包括主体、陪体和背景等部分,画面构图就是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艺术整体。摄影用光简称用光,指拍摄时运用各种光源对被摄对象进行照明,以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影调是指黑白照片上所表现的明暗层次,色调是指彩色照片上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还需要摄影是主观情感的熔铸。摄影作品通过光、色、影来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造力,因此,摄影师对拍摄的人物和景物必须满怀深情,充满创作的激情,只有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才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艾森施泰特,《胜利之吻》
(五)工艺美术
1.工艺美术的定义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成为具有强烈审美价值的产品。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工艺美术。
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
▲明式家具
陈设欣赏工艺美术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象牙雕刻成的特种工艺美术品
2.工艺美术的特征
其主要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工艺美术品在处理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关系时,实用性是第一位的。当然,在考虑是否实用的同时,也要考虑审美的要求。同样的,在考虑造型是否美观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是否符合实用的要求。而所谓实用,主要是指符合特定的功能要求,使用起来方便、舒适和安全。至于审美的要求,一般来讲,工艺美术是通过造型、纹饰、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来体现的。
(六)现代工业设计
1.现代工业设计的定义
现代工业设计,又称工业设计,是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的设计,是功能主义和审美文化结合的产物。19世纪西方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新的物质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机械化生产的产品缺乏美感,只有使工业技术和美术设计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在市场上更受欢迎的产品,同时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基于这种客观形势,20世纪初期在德国出现了德国工业联盟和被称为“包豪斯”的组织,它们致力于新的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这种主张得到了广泛响应,随后成为一股风靡世界的艺术思潮,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同时也影响了整个造型艺术领域的美学观念。
▲包豪斯学校
2.现代工业设计的特征
现代工业设计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实用性、艺术性与科学性。实用性强调产品的使用价值,即物质的功能特性。艺术性是指产品能在实现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即通过产品的构造、设计、形象等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感受。科学性是指现代工业设计是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借助一定的技术、材料、工艺来表现内容。
3.现代工业设计的分类
(1)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指从家具、餐具、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飞机、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产品设计的本质是追求功效与审美、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法拉利458
(2)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是指人类对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环境设计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学科。环境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庭院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国土设计等。它是以整个社会和人类为基础,以对空间进行规划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主要包括以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为主的景观环境;以城镇街区和建筑组群为主的空间序列环境;以陈设、小品和人工绿化为主的日常生活环境。
▲苏州耦前别墅
(3)视觉设计
视觉设计是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从狭义上讲,视觉设计又被称作平面设计,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视觉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平面设计,而是充分调动了光、色、文字、图形、运动等多种手段,扩展到电视、计算机等领域。
综上可知,现代工业设计,已经同传统的工艺美术有了根本的区别。现代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针对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是大批量的生产,必须通过设计才能在产品中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使产品既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使用功能),又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审美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工业设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建筑
▲河广一航品牌LOGO
1.建筑的定义
建筑艺术是指人类用砖、石、瓦、木等物质材料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修建或构筑内外空间、用来居住和活动的艺术。
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各门相关艺术的结合、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也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水平,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紧密结合的美术门类。
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
▲太和殿
2.建筑的特征
(1)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实用性,是指建筑的目的首先是“用”,而不是“看”。即使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他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
(2)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
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是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则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则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游览圣地。此外,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如巴黎圣母院,其正面是一对高60余米的钟塔,靠近后面是一座高达90米的尖塔。这座建筑物的高度是惊人的,它象征着中世纪教会的无限权威,高高地凌驾于整个城市之上。尤其是它的尖塔,它那尖形的拱顶,它那又高又细的柱子等,都是垂直向上,直刺青天,给整个教堂制造出一种上升、凌空、缥缈的艺术效果,目的是把那些饱尝人世痛苦的信徒的目光引向苍天,使他们忘却现实,憧憬天堂。
▲巴黎圣母院
(八)园林
1.园林的定义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从广义上讲,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的一种。但由于园林艺术更注重观赏性,并且通过撷取自然美的精华,将自然美与建筑美融合在一起,成为富有情趣的园林美,使园林艺术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因而人们往往又将它和建筑并列看待。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和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东方园林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亲和,可称为自然式,由于独特的风格和造型,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欧洲园林强调几何形图案,崇尚人工美,可称为几何式;阿拉伯式园林发源于古代巴比伦和波斯,主要是以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的格局。
2.中国园林的特征
(1)“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
▲拙政园
中国园林又可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与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体系。前者如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后者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留园、西园,扬州的何园、个园,上海的豫园等。前者气魄宏大,富丽堂皇;后者精巧别致,饶有情趣。总的来看,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不管是北方大型园林,还是南方小型园林,都是将自然美和建筑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山水、花木和亭台楼阁、厅堂廊榭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中国园林还特别注意从诗词文赋中吸取精华,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从而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2)鲜明的文化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中国古典园林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中国古典园林,大量采用楹联、匾额、碑刻等,包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物、书画题记等,有的还流传着许多为园林增添异彩的传说或典故,可以说是将自然风景美、建筑艺术美和历史文化知识三者融为一体,处处使人感受到悠久民族文化传统的氛围。
例如,作为苏州市四大古名园之一的留园,不仅建筑宏伟,内部装饰陈设古朴典雅,还有著名的长廊,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余方,被称为“留园法帖”。另一座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的狮子林,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60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以及文天祥的《梅花诗》等,尤其引人注目。
(3)丰富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园林艺术里,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如颐和园就采用了借景、分景、隔景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美感。宗白华先生认为:“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园林的设计,常常突出幽深曲折的特点,许多园林在入口处都有一座假山或照壁,挡住游览者的视线,绝不让你对园中风景一览无余,还常常把全园分隔为若干个小园或景区,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变化多致的美学追求。整个园林的设计,往往也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也正因为园林曲折通幽、曲风回水的典雅,和昆曲的依字发声、一磨三折有很大的同构之处,所以有“昆曲是流动的园林,园林是凝固的昆曲”之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