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象征主义

二、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也称“象征派”,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之一,兴起于19世纪中叶法国诗歌领域。186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从诗歌扩展到文论、戏剧、绘画等领域,影响遍及欧美。

在对象把握上,象征主义否定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注重主观性与内向性,理智地从内心世界和表面世界的对应中发现独特的现实。

在表现手法上,象征主义打破传统的现实主义模式,以象征和暗示作为文艺创作的主要手段,即用某种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体现、暗示、表达艺术家与此形象相对应的思想观念和内在感情。这一点后来被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艺术大量借用,甚至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文艺所吸收,从而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

波德莱尔于1857年发表的诗集《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他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他提倡的刻画个人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思想,通过暗示、对比、烘托和联想来表现有物质感的形象的艺术方法,成为象征主义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倾向和艺术手法。

下面对波德莱尔《恶之花》中“忧郁和理想”诗组中的《黄昏的和谐》进行分析。

▲画家卡洛斯·施瓦布于1900年为波德莱尔代表作《恶之花》所作插图

那时辰到了,花儿在枝头颤震,

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

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

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

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

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

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收纳着光辉往昔的一切遗痕!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想起你就仿佛看见圣体发光!

在《黄昏的和谐》中,波德莱尔很少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他总是围绕着一个思想组织形象,运用精心选择的语言,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的指引下,充分调动暗示、联想等手段,创造出一种富于象征性的意境,来弥合有限和无限、可见之物和不可见之物之间的距离。我们看这首诗,黄昏、落日、鲜花、小提琴,一个个孤立的形象,实在却又模糊,渲染了一片安详而又朦胧的氛围。 眩晕、死亡、下沉、遗痕,一系列具体的感觉,真实却很飘忽,汇成了一股宁静而又哀伤的潜流。香炉、大祭台、圣体,一连串富有宗教意味的譬喻,烘托出一种万念俱释、澄明清净的心态。在这组诗中,波德莱尔敞开自己的胸膛,暴露出自己的灵魂,展示出一个孤独、忧郁、贫困、重病的诗人,在沉沦中追求光明、幸福、理想、健康的痛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