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与宗教
宗教来源于拉丁文“religio”,它本来的意思是虔诚、对神的敬畏和景仰、敬神的礼仪、神圣性、圣地、圣物等。因此,也不难理解很多宗教学者把宗教定义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按照宗教学者吕大吉先生的观点,宗教有内外两部分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有宗教的观念或思想,以及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外部因素主要有宗教的行为或活动,以及宗教的组织和制度。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宗教作为文化体系里的一个子系统和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联系
1.宗教与艺术都有形象性
宗教与艺术一样,也要靠形象来呈现知情意。宗教的形象和艺术一样,来自生活,又全面地反映着生活。从经济、政治、法律到物质关系、思想关系,再到人们真实存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虚妄的幻想与愿望,都是宗教反映的对象。一部《圣经》,既是意蕴精深的宗教典籍,又是古代巴勒斯坦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的百科全书,是古代希伯来人的法典、哲学、伦理、民情的历史长卷。
2.宗教与艺术都有情感性
宗教与艺术一样,也有着强烈的情感性,宗教在面对超自然实体的表象时,往往抱有强烈的恐惧与虔敬或者赞美与欢欣的情感。
这种置于物质利益之上的情感,能带来精神抚慰的作用。所以说,宗教是苦难人民的鸦片,是通往天国的廉价门票。它既能使人麻醉,又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正如克莱夫·贝尔认为的那样,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实证的领域、理智的领域。因此,他强调“艺术与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审美的狂喜和宗教的狂热是联合在一起的两个派别。艺术与宗教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
(二)区别
宗教和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宗教的形象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反映;而艺术的形象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第二,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世界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情感的形象表现。
第三,宗教的对象是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人们在神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艺术面前感到自身的力量、智慧和美。
第四,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劝人到彼岸世界去寻求精神的慰藉,它是对人的心灵的麻醉;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鼓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它是对人心灵的净化。
第五,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知道自己创造的只是“外在形象”而非对象物本身。费尔巴哈说:“艺术认识它的制造品的本来面目,认识这些正是艺术制造品而不是别的东西;宗教则不然,宗教以为它幻想出来的东西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肯定了费尔巴哈的这个思想,指出“艺术并不要求人们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
(三)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1.宗教对艺术的积极影响
首先,宗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题材和内容。宗教总是倾向于利用艺术来为自己的教义进行宣传,因此会对艺术创作的具体对象提出要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格里高利的圣咏、圣母圣子的绘画、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的故事……从客观上来看,宗教的确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内容。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大量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宗教故事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如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正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牺牲的传说。画家选择了耶稣告诉弟子有人出卖他的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瞬间,着重刻画包括犹大在内的十二个门徒听到耶稣突然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而表现出的各自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
其次,宗教活动产生了很多相当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宗教对艺术的利用虽然是功利的,但在客观上也为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比如拉斐尔在梵蒂冈为教皇签字大厅绘制的三幅壁画——《雅典学院》《巴那斯山》《圣典辩论》,堪称壁画艺术的经典之作;米开朗基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的“画圣”吴道子一生绘制壁画300余幅,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2.宗教对艺术的消极影响
从根本上来说,宗教对艺术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它对艺术的态度是利用而非无功利的发展,因此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艺术之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产生了大量艺术价值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等,使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神学的婢女。
(四)艺术对宗教的影响
1.艺术参与宗教活动
无论是在艺术起源的初期,还是在艺术发展的今天,其形式性都是宗教仪式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起源初期,歌舞乐三者合而为一成为巫术仪式性的一个过程和一种外在表达,这基于生存的功利性。文明社会的仪式性心理依旧没有退却,有仪式的地方基本都有艺术的参与。如基督教,基督教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一种仪式性规范体系隔绝人神的彼此两岸,造成彼岸的陌生和神秘,以便获得人类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遵守。这种仪式性的规范体系离不开多声部的静谧合唱、管风琴的宏大音量,也离不开弥撒曲和经文的进行。宗教的活动就是艺术的活动,是带有宗教功利性的仪式性艺术活动。
2.艺术宣扬宗教思想
唐朝佛经故事的传播,多采用“变文”“俗讲”的方式进行,一般先用韵文唱一遍,再用通俗的散文说一遍,这种散文说话的剧本就是“俗讲”。这种方法对于在知识水平不高的老百姓中传播佛教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3.艺术强化宗教氛围
以宗教艺术最为繁荣的中世纪为例,彼时,哥特式建筑陡峭高耸的尖塔直刺青天,阴冷灰暗的墙面让人不寒而栗,框架分明的结构令人感到压抑,格里高利的圣咏沉郁舒缓,唱诗班的表情严肃静穆,教堂的壁画充满神秘,洪亮稍带尖锐的管风琴声庄严中又透露着些许紧迫……这一切,从视觉到听觉都以“神秘、肃穆”为艺术诉求点,立体、综合地展示了宗教的威严氛围,有效地维护了教权的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