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的构成(二分法)

一、艺术作品的构成(二分法)

二分法一般认为,艺术作品构成有两个层面,即形式层和内容层。

黑格尔将形式与内容称呼为外在因素和意蕴。他说:“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求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于指引到这意蕴。……艺术作品……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条、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色、音调、文字乃至于其他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苏珊·朗格将形式与内容称呼为“表现性形式”和“意味”。她说:“艺术品是一种在某些方面与符号相类似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又可以表现某种与‘意义’相类似的‘意味’。”

二分法是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法,它把艺术作品的外在感性层和内在精神层做了最直接的划分。下面来具体说说其形式和内容。

(一)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主体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能够把握到的作品具体存在的样式,也即外在表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两点:语言、结构。

1.语言

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中能起到表情达意作用的工具和方法,它既是一种符号,又包括这些符号组合在一起的原则。不同门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美术语言由点、线、面、色彩、光影等因素组成;音乐语言有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要素;戏曲语言有唱、念、做、打等要素;影视语言则有自己独特的视、听、蒙太奇等要素。

艺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塑造直观的艺术形象。只有塑造了艺术形象,人的知情意才有对象可以依托。我们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楼台会”一段,作曲者以越剧“楼台会”的旋律为素材,音调缠绵悱恻,同时,用低沉、哀婉的大提琴音色代表梁山伯,用明亮、柔和的小提琴音色代表祝英台,通过音色鲜明的对比,以及两个声部时分时合,一问一答,使人仿佛看到梁、祝伤心凝望、互诉衷肠的画面,从而获得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当然,艺术语言会随着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变化,因此,艺术语言的创新也就成了必然,一方面艺术创作者要不断创新发展艺术语言,另一方面艺术接受者也要不断适应接受艺术语言,这样才能使人们审美交流的效果得到提升。

2.结构

艺术结构,是艺术形象各个组成部分的组合样式。艺术作品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整体的形象,而结构的功能和目的,就在于把作品中的各个部分、因素组织成一个多样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充分利用艺术的材料,按照艺术理想、创作意图和艺术形式之原则来创建、组织和构架,并且处理好各个局部与局部、细节与细节之间的关系。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这是作品成形的第一关键。

不同门类的艺术结构有不同的形态。小说作品的结构表现为对故事的编织方式,包括不同人物之间关系的建立,以及由此引出的细节、情节、环境的安排,主、次线索的穿插,开头结尾的设置,事件详略的处理,叙事顺序的布置等。美术作品的结构被称为布局、构图,谢赫的绘画六法称之为“经营位置”。音乐作品的结构主要表现为曲式和织体。就西方音乐而言,曲式有二段体、三段体、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织体有单声织体、复调织体、和声织体等。以奏鸣曲式为例,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构成。

(二)内容

▲小提琴曲《梁祝》曲式结构图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内在的含义,是题材、主题、情节、细节等因素融合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

题材是指艺术作品描绘的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如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可见,题材侧重共性,带有归类的性质。

题材和素材既有关系,也有区别。素材指的是现实生活中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还是自在之物,只有在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后,才能成为题材。素材是题材的基础,是题材的原材料;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形成的。从素材的积累到对素材的加工、取舍、提炼,都体现了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某种关注、倾向,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艺术眼光和艺术功力。

2.主题

主题是指透过题材所暗示的中心思想,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如挪威19世纪戏剧家易卜生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玩偶之家》,这部作品反映了当时男权社会制约下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男女不平等以及妇女的觉醒。这是作品的主题,是易卜生对社会直观、思考的结果,也是他个人对社会的一种情感判断。

在艺术作品中,主题是灵魂,是统帅,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犹如乌合。……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3.情节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是作者对生活现象有意识的安排,其目的是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情节的创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提炼性。情节对生活与人物行动的表现、重构应当是经过提炼、取舍的,而非简单的机械复制。唯其如此,亚里士多德才会说荷马不会把生活原型的所有经历全部写进史实里。

(2)贴近性。情节应当以提升剧情的戏剧性并最终服从人物刻画的需要为原则,按照相关的生活与人物性格逻辑,对相关事件、细节、场面、矛盾、冲突等,按特定的时空结构进行有机整合。

(3)冲突性。情节创造要有助于戏剧冲突的营造,只有如此,才能使观众对于艺术形象倾注自己的强烈的情感,乃至与其同呼吸共命运。

《雷雨》第一幕中周朴园强迫蘩漪吃药的情节,完全体现了上述三点。这段情节,不仅表现了周朴园的专横跋扈、周萍的懦弱尴尬、蘩漪的屈辱之感与反抗之心以及天真的周冲对父亲的绝望,而且使整个戏剧的气氛陡然紧迫起来,预示着这个家庭上空的“雷雨”即将到来。

TIPS:

在情节创作中,出于市场化的要求,会出现一些类型化、程式化的情节,如才子佳人小说、武侠恩仇故事、孤胆侦探影片等作品中那些千篇一律的情节套路。这些体现的当然不是对世界新鲜独到的认识,而是为了降低市场风险、获取经济利润的保守做法。

4.细节

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如果把情节比作一根链条,细节就是这链条上的一个个环节。优秀的作品往往通过令人难忘、感人至深的细节描绘,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的底蕴。因此,把现实中最有个性特征而又最具普遍意义和深刻内涵的细节加以选择提炼,往往是使艺术作品真实、深刻的重要依据。在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儿童躲到粪坑里躲避屠杀的细节,可谓真实残酷、感人至深。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另外,细节在作品中能起到渲染冲突、刻画人物、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如《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遇,侍萍提到那件绣有梅花的衬衣,就是一个推进剧情的小细节。

(三)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性

形式和内容究竟孰轻孰重?在理论界曾有过关于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谁更重要、谁决定谁的争论。我们的观点是,一方面要认识到形式的重要性,也要认识到内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二者相辅相成之关系。

1.形式的重要性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时所感受到的第一层面。它的重要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

(1)形式对内容的影响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是内容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语言、结构、节奏这些形式要素,内容根本就无法传达。试想,一幅没有线条、色彩、明暗、布局的绘画,欣赏者能把握其中的内容吗?

形式决定内容展示的效果。正因为形式是内容的载体,那么形式的变化必然会对内容呈现的效果产生影响。现代叙述学认为,不同的叙述动作和叙述视角各有自己的艺术效应。鲁迅的《药》中塑造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夏瑜的形象,自始至终用的都是侧面描写。小说从他被害的余波写起,选取几个富有特征的场面,通过一些不理解、不同情乃至仇恨革命的人物的议论予以表现。显然,正是这种叙述视角,与作家冷漠的叙述语调相匹配,让读者心底透出一片冰凉,仿佛空气都因夏瑜与周围社会环境的隔膜而变得稀薄了,从而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凄冷氛围。如果换成另一种叙述方式,其体现的艺术内容就不一样了。

再如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电影是根据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采取了戏中戏的套层结构方式,通过戏里戏外两条情节线索来讲述男女主角在不同时空中的情感故事。影片中男女演员迈克和安娜,既是现实生活中的情人,也是他们所扮演的电影戏份中的情人。套层结构叙事方式的运用,给人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使观众甚至分不清男女主角何时在戏中、何时又在戏外,而这种错乱感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影片中男女演员间迷离困惑的情感纠葛,成为此片叙事上的最大亮点。

▲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

(2)形式自身具有审美性

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本身就是艺术美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基础的部分。很多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其形式之美。看古希腊的雕塑,比例匀称、线条柔和,给人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之感;看唐朝张旭的书法,那笔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疾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盛唐草书的感人之处不正源于这种形式之美么?

▲张旭,《古诗四帖》

(3)形式是拉开功利距离、产生美感的前提

艺术来源于日常生活,但艺术毕竟不是生活本身,它只是生活表象的变形,具有极大的非功利性,这就需要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拉开。要完成这个任务,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艺术中的形象一定要明显区别于生活的表象。因此,艺术自身独特的形式是拉开功利距离的重要手段。

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多用散文去介入,倘若改用诗的方式,便已然不同于日常生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对此做过精妙的分析:“一般诗歌虽不必尽能催眠,至少也可以把所写的意境和尘俗间许多实用的联想隔开,使它成为独立自足的世界,诗所用的语言不全是日常生活的语言,所以读者也不至以日常生活的实用态度去应付它,他可以聚精会神地观照纯意象。……许多悲惨、淫秽或丑陋的材料,用散文写,仍不失其为悲惨、淫秽或丑陋,披上诗的形式,就多少可以把它美化。比如母杀子、妻杀夫、女逐父、子娶母之类故事在实际生活中就很容易引起痛恨与嫌恶,但是在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它们居然成为极庄严灿烂的艺术意象,就因为它们表现为诗,与日常语言隔着一层,不致使人看成现实,以实用的态度去对付它们,我们的注意力被吸收于美妙的意象与和谐的声音方面去了。”同理,秦观写“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苏轼写“一树梨花压海棠”,便都是将日常生活中香艳旖旎之事用非日常散文的诗词方式拉开功利距离之后来表达,遂只有情感之欢愉,而无艳俗之露骨。

(4)中西文艺理论家的观点

事实上,中西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们历来都非常看重艺术作品的形式。如唐代文学家独孤及说:“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意思是说,有了言辞,内容才能成形,而有文采的言辞才能使其赏心悦目。美学大师宗白华也强调:“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把形式对内容的表现功能说得明确而具体:“喜剧的主题决不能用悲剧的诗行来表达;同样,提厄斯特斯的筵席(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情节)也不能用日常适合于喜剧的诗格来叙述。”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安格尔就曾经直接高呼:“形式,形式——一切决定于形式。”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也曾作过深刻的诠释,他说,对艺术作品而言,“它的形式对它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它自己所特有的那种内容的发展”;因而在艺术创造中,当内容显化成形式并为作家组织起来的时候,内容就“消逝、消失在它里面,整个儿渗透在它里面”。他还认为:“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艺术则把它融化在优美的形式里,因此,绘画才优于现实。”

在诸多理论中,给予形式最高地位的是俄国形式主义,他们把艺术作品分为两个部分:内容和形式,同时突出形式的作用。认为文学就是形式的艺术,一是内容不能决定形式,内容不能创造形式;二是形式有不受内容支配的独立自主性;三是形式可以决定内容、创造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内容。可见,其对形式的关注远远大于内容。

2.内容的重要性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人们接触艺术形式后所接触的更深层次。艺术史上,很多作品因为在理性、情感、意志等内容层面上的杰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忠贞爱情,伊朗电影《小鞋子》里的兄妹情深,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自我牺牲,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其内容的提炼是分不开的。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是先确定了作品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成了毫无意蕴的符号,成了“无源之水”。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了突出即将受难的耶稣,画面用了对称的构图,将众人分为两个小组安排在位于画面中心耶稣的两侧,使其成为中心人物,因而这幅画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

从理论上来说,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层面都非常重视,也留下过很多相关的观点。

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论”,要求以形写神。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六法之中,第一位就是气韵生动,可见对艺术作品内容意蕴层面的重视程度,而在此内容之后,才从骨法、形状、色彩、布局、技巧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形式上的要求。明代汤显祖也认为,艺术应着重意趣的表现,而不必着重诸如整齐、典雅、和谐等形式美,为了内容可以牺牲形式美,而不能为了形式美反过来损害内容。他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者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就是说,过分讲究九宫四声等形式美的要求,就会限制作家的想象和灵感,作家的创作就会有窒滞迸拽之苦,作品的意趣神色就会受到损害,他是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的。清朝刘熙载也强调内容的重要性,他认为:第一,形式不应该突出自己;第二,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一定的充实的内容而单独具有美,即所谓的文不能离开质。根据这种文质关系,刘熙载对文灭其质、情不称文、舍理而论文辞、离有物以求有章等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也一直强调内容的重要性,他曾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又说:“一幅素描或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便一无美处。”

3.形式和内容协调的重要性

事实上,艺术作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单纯地论证形式和内容孰轻孰重显得没有意义,内容如果不以形式为载体,那么内容何以存在呢?形式如果没有内容指向,那么形式是怎么成为“这一个”形式的呢?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追求形式与内容相互协调后的整体美。

比如,王羲之《兰亭序》的美有三重。第一重,书法形式之美。王羲之的这部作品,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至于布置,更为精妙,增一分则太长,亏一分则太短,完全给人一种书法形式之美感。第二重,语言文学形式之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些名句采用对仗的修辞技巧,给人以对应、工整之语言形式美感。第三重,内容意蕴之美。作品中所感慨的山水之美、宇宙之玄、人生真谛也都溢于言表、感人情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形式与内容恰恰是一种共生关系。形式上必须笔法精严,才能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内容上必须情深意厚,才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二者缺一不可。作为一种纯粹的有意味的形式,这部作品算得上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体。

▲王羲之,《兰亭序》

再比如,我们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形式严谨、对偶严格、节奏分明,给人以极强的形式美感。而在这形式之美里,又蕴含着生动丰富的形象之美和韵味无穷的意境之美,整个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呈现为一种多重美感的混合统一整体。

又比如,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又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歌颂尧舜的音乐,尧舜以仁德著称,所以,《韶》的内容尽善,又因为这首乐曲声音宏壮动听,故又尽美。而《武》是歌颂周武王的音乐,周武王以武力定天下,不符合孔子的政治主张,所以其内容未做到尽善,但这首乐曲极为威武雄壮,动人心魄,故称得上尽美。这里,孔子明显地将善和美区分开来,从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标准,即形式的美和内容的善,并要求二者要结合起来。

还比如,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指人之朴实自然、毫无修饰,“文”是指人之文采修饰。孔子认为,一个人质朴多于文采,这个人就粗野了;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浮了。只有文采和质朴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君子。这里,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孔子的这个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很大。历代的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问题上,多数人都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质和文的统一,而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这两种偏向。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在谈及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时,就强调二者的有机统一,主张从“历史”和“审美”两个层面上来揭示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艺术应当既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又能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把这些内容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使之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从而使读者能从中得到审美快感。在二者关系上,葛兰西既反对片面强调内容的机械观点,又反对只注重形式的唯形式论观点。他认为在优秀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应当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每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作品整体的变化。这个观点很有西方艺术理论史上“有机整体”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