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验

一、体验

(一)体验的定义

体验主要是指艺术家通过长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和感动后,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体验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体验之于创作者犹如源头之水,如唐代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画家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都充分强调了体验之重要性。事实上,任何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艺术想象,都要以丰富的生活信息及相关的诸多表象做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材料。高尔基在谈到主题何来时说:“主题是由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即便是浪漫主义的幻想和虚构也都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宫何样,谁都不知,但天宫这个表象就是现实中存在的自然天空和人世间的皇宫这两个表象的分解组合体,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众仙诸神,无一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之变奏。

(二)体验的分类

1.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

从主动程度来看,体验可以分为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自发体验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体验,是生活中自然积淀的经验和心理,如童年时期的记忆和日常并非是为了创作而有意积累的生活经验等。自觉体验则是指艺术家为了创作而有意识地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特别是在对生活感受最深、被生活体验叩击心弦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心潮起伏,形成物我同一、主客体交融的境界。

2.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

从深刻程度来看,体验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

所谓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历的所见、所闻、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激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如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是以作者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正是那段饱经痛苦的经历激发了作者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和欲望。又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小仲马的《茶花女》等,由于作者在当时环境中亲身经历过,留下了扣人心弦、不可磨灭的记忆,所以会在创作中产生字字是血、声声是泪的效果。再比如,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拍摄过程中,特效组当时虽在动物数字角色制作方面已经颇有经验,但是对如何将海洋也作为一个角色来展现还没有很大把握。为了弄清海洋会呈现怎样的状态,特效总监威斯登霍佛带领团队做了很多前期调查工作。他曾亲自登上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艘快艇,来到波浪滔天的大海中,观察浪头涌起的高度和时间跨度。他发现,一个近两米高的浪头涌起后可以长达14秒不退,他将这一观察运用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制作中。若无深刻的现场体验,又何来影片中如此宏大的场面,进而感动观众?

所谓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吸取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间接经验对于艺术创作也很重要,歌德说:“诗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法庭怎样判案,议会怎样工作,国王怎样加冕。如果他要写这类题材而不愿违背真相,他就必须向经验或文化遗产请教。”任何一个艺术家,即使是社会阅历非常丰富之人,对社会生活也不可能事事都亲身经历一番。更何况,一个人的一生也仅有百年左右的时光,而人类发展史却有几百万年,以百年之躯来体百万年之事,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从古今中外那些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作品中吸取养料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也可以说,没有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是与前人的间接经验完全分割而不相通的;恰恰相反的是,对前人的间接经验的掌握越丰厚,在创作上越能将这些间接经验化为自己的营养、血液和独到的见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不断积累前人经验,才能掌握更丰富的信息,使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选用自如。以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例,这部小说就是源于他在家乡听到检察官讲的一个贵族青年对一个青年女仆始乱终弃的故事。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并未去过日本,却通过间接获取资料,写出了把日本民族性格分析得透彻无比的《菊与刀》。可见,间接体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也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