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艺术与政治
纵观艺术发展史,可以发现政治常常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反之,艺术也对政治有能动作用。普列汉诺夫就指出:“任何一个政权,只要注意到艺术,自然就总是偏重于采取功利主义的艺术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要使一切意识形态都为它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服务。”
(一)政治对艺术的影响
政治对艺术有促进作用。以我国为例,从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中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方向和繁荣局面。在文艺繁荣时,我们又对文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如“限娱令”,经过多次发布和升级,目的就是使文艺工作更好地坚守底线,把好导向,服务于人民。在外国也是如此,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当局经常主办戏剧演出,并且给公民发放观剧津贴,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古希腊戏剧的繁荣。
政治对艺术也有阻碍作用。希特勒曾利用政治强权把德国进步画家珂勒惠支等人的艺术宣布为“颓废艺术”,又禁止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与公众见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四人帮”对文艺的极端政治化规定,也使得艺术被阉割成了政治宣传品,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也被打成了“黑画”。
(二)艺术对政治的影响
艺术对政治具有能动作用。艺术总归会或多或少、或正或反、或明或暗地对政治产生影响。孔子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就充分说明了艺术对于社会秩序变化的重要性;唐朝的燕乐,起到了在腐朽社会中粉饰太平的政治功用;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要为政治服务,要为工农兵服务”;法国的政治经济学者贾克·阿达利在《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中认为和声的本质乃是对资本主义的美化;罗兰·巴尔特也认为,写作绝不是交流工具,它不是一条可供说话的康庄大道,写作还是一种判决,一种同权力相关的活动。综上所述,艺术对政治是有能动作用的。
在政治斗争激烈的年代,艺术的政治作用尤为凸显。如民族乐派的西贝柳斯作的《芬兰颂》就号召芬兰人民奋起反抗沙皇俄国的统治。其他如曲作《马赛曲》《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画作《格尔尼卡》《自由领导人民》,这些作品都直抒胸臆,有着较强的政治作用。
在和平安定的年代,艺术的政治作用则比较隐蔽。比如,西方很多电影、电视节目、流行歌曲中批判时政的内容,虽然有浓烈的政治颠覆色彩,但其目的并不是真的颠覆政治。作为一种适度的颠覆,它是在不触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底线上的一种引导发泄型的安抚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