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功能
(一)艺术认知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感性认识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感知事物的外部形象特征,通过感觉处理对象的局部形式,知觉整合对象的整体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对象的表象,从而把握审美对象的现象层,获得初级美感。
第二个是理性认识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经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作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获得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高级美感。但它并不抛弃感性认识的成果,而是将之丰富化。
艺术的感性认识是第一阶段,它所形成的表象,成为理性认识、情感判断和意志活动的基础。
(二)艺术认知的对象
艺术的认知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接受活动,可以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物从感性现象到理性本质形成整体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1.艺术可以认识自然
艺术可以认识自然。大至宇宙、小至细胞,天地万物皆可被艺术形象地反映。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是指艺术的认知功能。许多反映了自然界生物或现象的艺术作品,都在促进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如齐白石的《虾图》、徐悲鸿的《奔马图》都生动地传达了这些动物的形态。
当然,通过艺术认识自然,更多的只在自然的现象层,也就是说,艺术只是帮助人们对自然进行感性认识,起到辨别、确定对象的作用。对于自然的本质规律层之探究,不是艺术认识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主要依靠科学认识来发现。
2.艺术可以认识社会
(1)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现象层
艺术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同时也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形象化地了解北宋末年汴梁的市井情态;读《诗经》了解古人感情的直白浓烈,可以直观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可以体察底层人民的恨恨心声;读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能够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清末的社会状况,这些都说明艺术的确在社会认知上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艺术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层
艺术作品除了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接受者提供历史的或现实生活的感性图像外,艺术家还能通过对各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的描绘,向人们揭示生活的内在规律性的方面,使接受者认识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
比如,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我们能认识到三国时期的穿衣打扮、饮食爱好、建筑风格、劳动工具、军事武器等社会现象,同时又能认识那段社会历史所包含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胜者为王”等社会本质。
▲电视剧:《三国演义》
再比如,看老舍的话剧《茶馆》,我们既能认识到茶馆的自然环境,又能认识到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秦二爷、刘麻子、庞太监等人的人物形象,还能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所展示的社会现象认识到“旧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灭亡”的社会本质。通过艺术认识这些社会本质是在艺术展示社会现象层中进行的,即“形象地认识真理”,这是艺术认识社会的独特性。
(3)艺术认知比历史认知更真实
艺术对社会的认知往往比历史对社会的认知更加深刻、真实。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历史的认识是对现象的描述,艺术的认识则是对本质的概括。
历史为了追求真实,侧重于对已发生事实的客观描述,这种描述往往局限于一个有限的时空内发生的事情、出现的人物等外在现象,它的认识特征具有或然性、个别性、特殊性、现象性;而艺术则不同,它对所要展示的事件会做适合自己需要的主观筛选,它不在意要描述的对象是否客观完整、事无巨细,而只关心这些被描述的事情和人物有没有体现社会的本质规律,它的认识特征具有必然性、普遍性、概括性、本质性。也正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才说“诗比历史更普遍、更真实”;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时才说“从这里所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第二,历史可能外真内假,艺术却有可能外假内真。
历史的认识因其“现象真实”的外部特征,往往会受控于政治,在认识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上会打折扣。艺术的认识建立在假定性情境的基础上,“假人假事”的外部特征使得其能够被统治阶层所允许存在,在此基础上,艺术会采用“假中见真”——外部特征是假人假事、内部特征是真情真理——来达到认识社会本质的目的。
比如,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这些人物形象当然是作者虚构的假人假事,但是这些虚构的人物形象所揭示的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内在规律却是真实可信的。
再比如,列宁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看成俄国革命的镜子,因为这些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的思想和情绪。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情节是虚构的,可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却是真实的。
正因为艺术能够帮助历史更真实地认知对象,所以,人们在认识社会真实的时候,经常会在历史无力的情况下,求诸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