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文化的相互转化

五、雅俗文化的相互转化

雅和俗虽然有区分,但二者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从作品的审美格调上来看,一部作品并非只有要么雅要么俗的单一审美取向,往往也会雅俗兼具。从人的审美趣味上来看,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对同一个作品的雅、俗解读也并不固定。从审美的历史变迁来看,通俗和高雅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互转化。因此,在实际的审美活动里,雅和俗的统一、转化是常有的现象。

(一)雅俗统一于作品自身

从作品构成来看,雅俗有时也能够融为一体。我们认为,一部作品的审美层次分成形式层、形象层、意蕴层,这几个层面出现错移对位的状况是常有的。有的作品是形式前卫、精神通俗,有的作品则是精神高雅、现象通俗。因此,不能仅仅从形式层面或内容层面来看艺术之雅俗,白话小说不一定就通俗,文言小说也未必就高雅,前者如《新中国未来记》,后者如《玉梨魂》。

雅俗合流的特点,尤其在今天的媒介文化上,被体现得更加明显。

以金庸的小说为例,作品中既有普通人所能理解并认可的爱恨情仇,也有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内涵,虽然从作品的现象展示上来看它属于通俗艺术,但是在文化内蕴上它却超越武侠、超越通俗,说是高雅艺术,绝不为过。

再以王朔的小说为例,从反传统、反权威、消解价值等方面来看,其很有后现代的先锋精神,但其中的艺术趣味和语言模式却明显迎合文化水平尚浅的都市青少年,故也有论者将其列为通俗艺术。

又以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为例,这部作品在叙事空间上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在叙事时间上采用了历史发展的顺序性结构,在叙事内容上表现了名伶戏子、青楼女子的跌宕人生、爱情纠葛,这些都具备通俗易懂、娱乐休闲的通俗气质;但是在挖掘人性深度、反思历史错误、开拓内心意识层次、表现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差异所带来的“不能够之爱”的悲剧境界等方面,《霸王别姬》毫无疑问具有极强的高雅文化气质。

(二)雅俗的解读因人而异

从受众解读来看,雅俗的解读并不固定。作品作为一个多层次文化混合体的召唤结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如莎士比亚的名作《李尔王》,普通大众可以认识到亲情和孝道,知识层次高一些的读者能读出贪婪、仇恨、责任、忌妒等人性,而专家学者则能从中解读出其蕴含着的当时资产阶级思想的人本主义精神。因此,一个作品本身是雅是俗,固然和其自身内蕴有关,但能否被解读出来,也有赖于受众的解读能力。

(三)雅俗的转化随历史而变

从历史变迁来看,雅俗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昨日之俗可能成为今日之雅,今日之雅又可能成为明日之俗,这在审美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古代的许多野史,在今天看来已是小说,但是与当时用白话写成的通俗小说相比,这些用文言和“史家笔法”写出的小说,就属于“雅文学”。而像苏轼、柳永之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古典名著等这些作品在产生之初就是通俗艺术,比如柳永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风闻街巷至此,可见一斑。这些作品经过历史的变迁、雅俗的移位,在今日看来却已是毋庸置疑的高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