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的世界性

二、艺术的世界性

(一)定义

艺术的世界性是指艺术具有为整个世界所共同欣赏的特性。学界也有人将此称为世界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其实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民族艺术具有被全世界共同欣赏的特质。

(二)原因

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米洛岛的维纳斯自1820年从希腊被发掘出以后就受到一切民族的喜爱,那典雅宁静的神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包含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屠格涅夫说米洛岛的维纳斯比1789年的《人权宣言》更加不容怀疑,凡是承认《人权宣言》的民族都欣赏维纳斯那迷人的魅力。俄国画家克拉姆斯科依在致列宾的信中曾谈道:“这座雕像留给我的印象是如此深刻、宁静的,它是如此平静地照亮了我生命中令人疲惫不堪、郁郁寡欢的章页。每当她的形象在我面前升起时,我就怀着一颗年轻的心,重又相信人类命运的起点。”

那么,这些艺术具有世界性的原因何在呢?

1.形式美的法则是共同的

无论中西,往往都讲究平衡、对称、节奏、比例等形式法则,这些形式法则的共同性决定了我们对美的认知具有相通性。巴洛克建筑的富丽堂皇,古典主义音乐的恢宏理性,浪漫主义绘画的色彩张扬,现代影视艺术的动感炫目……这一切,都在全世界有着无数为之倾倒的欣赏者。形式美,是艺术具备世界性最基本的原因。

2.社会生活内容是一致的

无论中西,人类的社会生活总有相似性,衣食住行、爱恨情仇等都是共同的生活内容,因为表达内容相同,所以世界各族人民有共同的生活体验和共同的情感认知,因此容易形成共同的审美评价。

社会生活内容的一致性和思想情感的共同性,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艺术可以为世界其他民族所共赏。比如爱,男女性爱、母子之爱、乡土之爱、朋友之爱等。恩格斯说:“爱情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彼此结合,双方敢冒很大的危险,甚至拿出生命孤注一掷。”这种强烈的爱在任何民族中都是存在的。《红楼梦》《西厢记》《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罗密欧与朱丽叶》《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阿波罗与达芙妮》等,这些都为各个民族所共赏。

3.内在的理性、情感、意志是相通的

无论中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性判断,有包容、自私、慷慨、同情的情感,也有意志、冲动和欲望,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因为这些精神的相通,所以世界各族人民有一样的理性思考、喜怒哀乐的判断和善恶的判断。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剖析了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一书中妓女玛丽花的“人的一般本性”。她生活在一个非人的环境中,当然有她的阶级性,但她依然保持着“人性的优美”。她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愉快活泼、生性灵活,说明她在非人的境遇中得以合乎人性的成长。正因如此,《巴黎的秘密》被一切民族、一切阶级所共赏。

(三)要求

坚持艺术世界性,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态度要求:尊重他人

坚持艺术的世界性,要求我们尊重其他民族艺术的价值。不同的民族,往往艺术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独特的地方,我们应当尊重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同是奴隶社会,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在希腊有维纳斯雕像和具有永恒魅力的神话,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众多的凯旋门,在中国有青铜上狞厉恐怖的饕餮纹和朝廷宗庙的礼乐。同是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的诗篇和明清的小说、唐宋的绘画和六朝的石窟艺术。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与齐白石的花鸟鱼虫,贝多芬的交响乐与阿炳的《二泉映月》,埃菲尔铁塔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同民族的艺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尊重其他民族艺术的价值,也意味着不要将自己的价值和喜好强加给他人。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警惕“世界主义”。所谓“世界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资本主义者把欧洲和北美洲的艺术称作“世界艺术”,否认和抹杀其他民族尤其是亚洲各民族艺术的特点和价值,其本质还是属于“西方中心论”的思想。这种观点,当然被许多理论家批评。贡布里希就说:“东西方两种传统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1956年毕加索在巴黎见到张大千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习艺术。”20世纪初,当林风眠留学法国面对五光十色的西方艺术不知所措时,第戎美术学院的院长扬西斯告诫这位年轻人:世界艺术越趋于大同,也就越应该保留民族特色。要去发现和发扬自己民族的艺术传统才能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可见,对其他民族艺术的重视,是相当重要的。

2.实践要求:提升自我

尊重艺术的世界性,要求艺术作品必须传递出世界其他民族所能领悟的人类共同精神品质。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上必须找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所具有的能够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体验、认知的要素,在形式上必须找出本民族和他民族之间的审美共同点,并由此挖掘、开拓、发展,创造出既能体现我之审美特色,又能符合他之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

如莎士比亚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其戏剧作品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作用,歌颂了友谊、爱情、自由与正义;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主题,关于上帝、良心、道德及责任的生命思考;宫崎骏的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他的作品一直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等世界共通的母题。

又如电影《卧虎藏龙》,其被称为中国武术片的国际版,它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既得益于深得好莱坞“真谛”的电影叙事技巧,也得益于其中深藏的一些为西方人所熟悉和认同的思想观念。《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曲是民族的,何以能打动各国的观众?就在于它歌颂的是对爱情的执着,而这是跨越民族的全人类共同的审美母题。

需要注意的是,寻找民族之间的共同点,应基于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环境、审美禁忌等诸多审美元素的尊重;否则,文化中心主义思想之下的艺术交流一定是以对他人审美观的践踏为依归的,根本谈不上任何尊重,也就无所谓艺术的世界性传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