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我们认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另一方面,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简而言之,世界的一定是民族的,但民族的不一定是世界的。艺术的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基础,艺术的世界性是民族性的升华。

(一)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基础

任何世界性的艺术首先都必定是一种民族性的艺术,民族艺术是基础。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鲁迅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事实证明,为世界各国所共赏的中国艺术作品,绝不是亦步亦趋摹仿西方人的作品,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比如,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影片《喜盈门》就被外国观众誉为具有“世界性主题”的“国际性影片”。这类作品之所以能够永恒地屹立于世界经典艺术之林,就在于它们具有极其强烈的本民族特点。

又如,著名作曲家谭盾凭借《卧虎藏龙》的电影配乐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就在于他的音乐本身在鲜明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做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谭盾将帕尔曼的小提琴琴弦换成了中国传统乐器马头琴的琴弦;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又让马友友将大提琴拉出了马头琴与二胡的声音。虽然是用西洋乐器演奏,但音乐表现的内在情调却是纯粹中国式的,那深沉而伤感的滑音,具有中国江南婉约、细腻的柔情,鲜明又细腻的民族情感一下就触动了观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如杨丽萍的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这是一部具有标志性的艺术精品,在中国舞台艺术舞蹈界形成了里程碑式的品牌形象。2004年,《云南映象》荣获中国专业舞蹈最高奖项——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五项金奖,并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云南映象大剧院荣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此外,由中国导演制作、美国国家公共电视台(PBS)播出的纪录片《云南映象》2009年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上映,广受好评。《云南映象》表演团队也随即开始了世界巡演,其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云南映象》的服饰道具、歌吟词曲、舞蹈题材、舞台效果均取材于云南各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表现手法上,不仅充分利用了现代的声光技巧,还吸收了国外的一些现代元素和表现手法,传统与现代结合得天衣无缝。

(二)世界性是民族性的升华

世界的一定是民族的,但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这是民族艺术能够升华为世界艺术的根本原因。

如莎士比亚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其戏剧作品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作用,歌颂了友谊、爱情、自由与正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世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人类文学史乃至文明史上最著名的篇章。四大悲剧歌颂了忠贞的爱情,揭露了现实的社会矛盾,既批判了人性的贪婪、丑恶、自私与仇恨,也赞美了人性中的忠贞与纯善之美。四大悲剧之所以能超越民族流芳千古,正在于其直指人心,叩问人性。

再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不仅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热情,还面向人类的命运,宣扬自由、博爱、民主、共和。他的第九交响曲恢宏庄严,充满生气。这不仅是他的最后代表作,更是其独创性的最高潮,且淋漓尽致地歌颂出他的人类之爱、上帝之爱、自然宇宙之爱。

又如宫崎骏的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就在于他的作品一直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等世界共通的母题。《天空之城》《龙猫》《千与千寻》《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等作品在灵动的云与天空、溪流与森林中展现细腻的情感与温暖的情怀。他的作品如诗般优美,充满瑰丽想象的童话世界体现的是他的自然之爱、人情之爱。

▲影片:《千与千寻》

▲影片:《龙猫》

总而言之,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交响乐、宫崎骏的作品等之所以能够跨越诸多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一直被人们景仰、聆听与欣赏,其重要原因在于这些作品本身表现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其他民族的欣赏者通过对他们作品的欣赏,也可获得相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