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

一、真

(一)艺术求真

艺术,是情感活动,也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艺术作为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理性”求“真知”。

艺术家对对象世界的理解、反映和阐释,只要合情合理,他的作品就会具有“真实性”的品格;而具有“真实性”品格的作品,能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并因其与“善”“美”相统一而为之吸引、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

应当指出,艺术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有别于科学真实,它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中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真实。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崇高的与卑下的、必然的与偶然的……都是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虽然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生活真实不同于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并表现在假定情境之中。从这一点来看,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1)内蕴的真实

我们都知道,生活真实是广泛、分散的,艺术不可能全部照抄照搬,而必须以历史与审美的眼光,透过这些广泛、分散的生活真实表层,选择其中最能反映社会本质和内蕴的那一部分生活。比如,老舍的话剧《茶馆》,整部作品横跨了清朝末年、军阀割据和混战时期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故事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但《茶馆》的演剧时间却只有两个小时,要将半个世纪的生活真实转化为两个小时的艺术真实,就必须采用提炼集中的创作方法。那么,提炼哪些生活内容呢?提炼生活内容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当然是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社会本质的生活内容了。试想,如果整部剧从头到尾都是茶馆老板王利发在那里吃饭、睡觉,那么这些内容尽管是生活真实,但肯定是枯燥乏味的,而且也不能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本质。老舍在作品中选择了这些事实:穷人卖儿、太监娶妻、两个逃兵想合娶一妻、民族资本家垮台、名厨包办监狱伙食、茶馆变成色情场所……无疑,选择这些悲惨的、荒唐的、丑恶的人情世态,比起单纯选择王利发在那里吃饭、睡觉的事实,在反映社会内蕴和本质真实上,有着天壤之别。

总之,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主要是本质性的东西,并予以提炼与集中,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揭示事物本质和表现生活内蕴,这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共同的价值品格。

(2)假定的真实

既然艺术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抄照搬,作家就必须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发掘、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与虚构予以重现、变形和再塑。因此,艺术的真实,往往都是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第一,假定性情境贯穿于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最讲究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如骑马泛舟只有动作没有实具(以虚代实),一段道情能交代几十年的经历(以简代繁),七八个人就等于千军万马(以少代多)。即使如电影这般以逼真性见长的艺术门类,在叙事时间的剪辑、叙事顺序的颠倒等手法上,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假定性。

第二,假定性情境贯穿于所有的艺术风格。在浪漫型与象征型作品中,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往往特别明显,它们常把现实的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意象融汇为一个荒诞的情境世界,或者完全抛开现实的形象而以虚幻的意象世界取而代之。前者如《西游记》中的唐僧(现实)与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神仙、妖魔(非现实)的结合,《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为甲壳虫(非现实)与周围其他人(现实)的结合;后者如寓言、童话中拟人化的动植物世界,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鬼怪世界等。在现实型作品中,虽然更多地保留着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形象是真实的,但它们的艺术情境也是虚构的、假定的。如曹禺的《雷雨》,虽然它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都市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的真实缩影,但曹禺让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发生在两个场合及一天之内,冲突的展开又那么集中而强烈,这其实也是一种假定性的艺术情境。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艺术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尽管科学使用的是抽象的符号、公式、定理及概念逻辑体系)。但是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艺术在反映客体世界时,明显受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艺术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基于情感而非理性,所以会有意识地对形象进行艺术技巧上的处理,就此而言,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1)主观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首先就在于它的主观性。

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及语言思维)当作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纯客体来把握的;尽管这种把握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主体介入的印记(理论方法及观察手段的影响),但是它的目标却是致力于认知的客观性,让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不受主观影响的条件下显露出来。

艺术创造则不然,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和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例如,天体运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现象,所谓“日出日落”,不过是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的生存感受和主观把握。然而在文学史上,不只古人写下了许多歌咏“日出日落”的诗句,如陶渊明的“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就是今人也还在无视哥白尼学说而继续描绘着主观化的“日出日落”景观:

当太阳破晓时光,它呐喊着,打开了黑沉沉宇宙的大门。那时,它红得那样发亮、发烫,然后把红光普照大地。于是大地苏醒了,树叶从沉睡中扬起头,水波从凝静中张开眼,一切曾经被黑夜掩盖了的,都露出了鲜红的笑靥,花朵带着珍珠般的露珠,在第一线战颤的阳光中,显得那样的鲜艳可爱。(刘白羽:《平明小札》)

这种描绘显然与科学真实相去甚远,却表达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经验。

▲科学真实

▲艺术真实

艺术创造对自然界如此,于社会生活亦然。我国历代诗、词、曲、剧中的王昭君就是个例子,历史人物只有一个,而她的艺术形象却千姿百态、面貌各异,实际上都不过是艺术家们“借古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的产物。

总之,无论是观照自然现象还是反映社会生活,艺术所提供的真实都已被主观化、心灵化。诚然,任何人类创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不仅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然而,较之其他人类创造活动,艺术创造无疑更加突出主观性,即是说,它在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与或然性的基础上,更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了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艺术正是以这种主观化的“真实”,在作品中建构起从属于人的目的和意义的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体验并激起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感情,以履行其不同于科学活动而属于艺术自己的审美价值追求职责。

(2)诗艺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还在于它的诗艺性。

艺术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因为只有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才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比如,爱尔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采取荒诞形式,让两个人物在荒郊旷野上苦苦地等待“戈多”,而“戈多”却是个永远也等不来的等待对象。作家以这种离奇怪诞的情境表达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生的痛苦感与幻灭感。无疑,这是一种与讲究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

再比如,李白的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推究起来,第一句就严重失实。试想,白发怎么可能三千丈?然而,经第二句点化后情况就不同了,读者不仅可以接受这种夸张之言,而且被感动了: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此乃人生之体验,而今竟达三千丈,其怨愤之情该有多么深重!诗人的出发点不是让读者相信白发真的长三千丈,而只是表现其真实的愁怨之情。

类似的例证俯拾皆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人比黄花瘦”“燕山雪花大如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等诗句,或炼字炼句,使语言陌生化,背离语言的一般规范;或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变形、反讽、暗示、象征等“诗艺”,创造出有别于科学真实的生动情境。可见,假定性情境是在“诗艺”中生成的,没有“诗艺”的运用便没有艺术的真实,艺术求“真”的审美价值追求也就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求“真”是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之一,艺术真实的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与感悟。显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是主体把自己“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中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三)艺术真实的表现

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然而这些特征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所提供的感性形态的假定性情境,是与社会生活的个别性、偶然性相联系的;而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又是与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相联系的。虽然文艺作品所描绘的都是具体的生活现象,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通过这些现象探索来表现更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他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那么如何通过表面上凌乱纷繁的生活现象表现普遍性呢?艺术创造的实践告诉我们,通过个别来表现普遍和一般的手段是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