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善

二、善

艺术在反映生活的同时,会以伦理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这种对生活的伦理评判同时又伴随着强烈而丰富的情感,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社会行为规范。因此,对作品所蕴含的伦理判断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是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

我们认为,艺术创造中的伦理判断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它必须要展现真理、呈现意义、滋养心灵,所以,艺术创造必须把“善”作为伦理的终极追求目标。这就要求艺术作品要体现如下几点。

(一)高尚的品格

所谓品格高尚,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排斥。艺术中所表现的高尚品格常常给人启迪,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实践证明,唯有包含这样价值取向的情感,艺术创造才会抑“恶”扬“善”,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

俄国现代作家蒲宁的短篇小说《乌鸦》,写了一对父子同时爱上家庭使女,结果父亲胜利了的故事。于是儿子——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对父亲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挖苦、谩骂,说他是一只乌鸦。虽然小说表达的情感不算不真实,但读了却败人胃口。究其原因,正如孙犁所指出的,作者没有塑造任何形象,在反映这一社会现实、矛盾冲突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他写得很熟练,但写得很浮浅,写成了父子间的争风。乱伦行为作为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不是不可以写,问题在于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去“裁判”它,传达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感受、思考和信念。《红楼梦》里尽管也写了这类丑事,如叔嫂勾搭、公公爬灰,然而曹雪芹却把它表现得十分含蓄,其情感态度具有很高的品位,读者从他那寄寓着褒贬的笔致里,看到的是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强烈对比,听到的是对丑恶行径的谴责和对美好人生的呼唤。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本身善的价值,不是说它只能表现善的人与事,而是艺术作品在描写善恶时所体现的伦理判断,以及它所激发的情感符合善良的人性。

(二)利他的取向

艺术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整体的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这就是说,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情感评价带有助益他人与社会的功利性。

《天龙八部》里的萧峰,为了宋辽两国百姓的长治久安,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这是利他的取向;《董存瑞》中,当董存瑞义无反顾地在桥底下托起炸药包时,这是利他的取向;《英雄儿女》中,当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时,这更是利他的取向。可见,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满足和审美享受的作品,无不与社会人生的要求息息相关;它们在对待人间悲喜剧的情感态度上,其褒其贬其爱其恨,总是反映着人对爱、正义、尊严和幸福的热望与追求。正因为这样,读者才能与之产生共鸣,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力量。

(三)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文关怀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总主题,它是“善”的集中体现,并与历史理性共同筑起艺术真、善、美的价值体系。

人文主义虽然肇始于公元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则是“与生俱来”的。神话是人类童年的艺术,它们作为生产力和认识能力尚处于低下水平的人类“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演绎的世界都充满了人文精神: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怀;在印度史诗里出现的那个集正直、勇敢、忠诚于一身的、人神共体的英雄罗摩身上,明显寄寓着古印度人的美好人文理想;古希腊神话里诸神过的全然是人的生活,他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是非善恶,表达的是人类的自我观照与对人的肯定……

凡优秀艺术家的作品,无不高扬人文精神。艺术家们在对生活富有历史精神的肯定与否定、赞美与贬斥、同情与厌恶乃至于困惑、无奈的情感态度中,寄寓着他们特有的“悲天悯人”情怀。翻开我国文学史,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哪一位名垂青史的诗人没有留下他们忧国忧民的伟大诗篇?关汉卿的戏剧大多献给了社会底层的弱女子,对她们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同时赞美了她们至死不渝的反抗精神,其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至今仍在艺术舞台上回荡。《红楼梦》的不朽魅力主要不是来自爱情故事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美好事物被摧残被毁灭的无限痛惜。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小说的人文精神最为深厚,透过他那冷峻的笔调,从麻木的闰土、愚昧的华老栓、不幸的祥林嫂……尤其是在那个寄寓着作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忧愤情感的阿Q身上,人们看到的正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炽热的人文关怀。

总之,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艺术创造的永恒主题,是其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现在,人类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面对着高科技迅猛发展而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人们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遭遇了新的生存危机,诸如环境污染,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人的尊严和价值被冷落,等等。在这种情势下,“以人为本”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文关怀已超越艺术领域而成为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