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游戏说
(一)观点
艺术起源的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的游戏行为。该学说由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游戏说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二)代表人物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不自由的。所以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通过压力的释放,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人总是想利用自己过剩的精力,来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
席勒以动物为例来说明游戏的与生俱来性。他认为,当狮子不为饥饿所迫,无需和其他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席勒进一步认为,人的这种“游戏”本能或冲动,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了发泄,从而获得快乐,亦即美的愉快的享受。
斯宾塞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斯宾塞强调,游戏的特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它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肌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因此,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从实质上来讲,无非也是一种游戏,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
谷鲁斯也提出了“内摹仿”之说,他认为艺术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比如,一个人看马跑,这时真正的摹仿当然不能实现,但可以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摹仿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最纯粹的审美欣赏了。
(三)评价
游戏说里确实包含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揭示了艺术发生的某些方面。
第一,人们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要之后——哪怕是极低水平的需要,才有可能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艺术活动。
第二,游戏与艺术确实有很多共同点: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人们实际的物质需要;它们都具有假定性;它们都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因此,游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艺术的部分特性,艺术的娱乐功能就包含游戏的因素。
第三,在对原始民族的艺术考察中发现,艺术确实与游戏有关,如原始部族中在空闲时往往有大规模的、集体的狂欢舞蹈和歌唱,那种强烈的情感和欢快的节奏,根本不可能从劳动节奏中产生。
尽管从无功利性上来看,游戏与艺术具有相通性。但它们也有本质的区别:首先,游戏的目的是发泄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而艺术的目的广泛而深刻;其次,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再次,游戏不需要观众,是个人的自娱,而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最后,儿童喜欢游戏却未必喜欢艺术,艺术家喜欢艺术却未必喜欢游戏。
总的来看,尽管游戏在形式上和目的上与艺术颇为相似,有些艺术也有可能起源于游戏,但把艺术起源停留在生物学意义的解释上,说服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