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电影和电视
(一)戏剧
1.戏剧的定义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故事的艺术。它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诸多形式达到叙事和抒情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皮影戏等。世界范围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三大戏剧文化体系,分别是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古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戏剧一般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戏剧,除话剧、舞剧、歌剧、芭蕾剧等形式,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能乐,印度的梵剧等也可算在戏剧内。狭义的戏剧,专指以古希腊戏剧为开端,由演员按照逼真的审美观念,在舞台上以说话和扮演人物故事表现人类生活的话剧。
2.戏剧的特征
戏剧除了具有综合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外,还有自身独具的特征。
(1)行动性
在戏剧中,不仅是人物性格,而且是全部内容,其中还包括故事情节、思想和主题等都只能依靠人物在舞台上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戏剧行动也称戏剧动作,因此也把“动作性”看成戏剧的特点之一。戏剧行动就是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包括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既包括外部的、形体的动作,也包括内部的、心理的活动。因此,性格行动首先是与剧中人物的性格直接关联的;行动是性格的外部表现,性格是行动的内在依据。如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所说:“真正的戏剧行动是性格的行动。”一旦离开行动,戏剧作品就不能成为现实。
▲戏剧:《等待戈多》
▲戏剧:《茶馆》
(2)冲突性
戏剧冲突是指戏剧中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动作所展示出来的激烈的冲突和交锋。戏剧冲突表现为三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的内心、人与社会力量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对抗和斗争,这是戏剧情节发展的基础。戏剧冲突能够使戏剧情节得以进展,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在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曲折起伏的情节中,在舞台上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冲突要靠行动来体现,同时又为行动确定了目的和发展方向。
▲戏剧:《雷雨》
古今中外优秀的戏剧作品,无不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哈姆雷特》全剧以哈姆雷特同篡夺王位的叔父之间的外部冲突,以及他本人灵魂深处的内心冲突构成丰富而深刻的戏剧矛盾;曹禺的名著《雷雨》则是以周朴园一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人物之间的矛盾来展开戏剧冲突,故事情节曲折,矛盾冲突纷繁,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堪称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剧佳作。这充分证明,戏剧性是戏剧艺术的首要特征,也是使戏剧作品获得舞台生命的重要因素。
(3)剧场性
戏剧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剧场性。剧场性是指由舞台和观众席共同构成的观演空间,它构成了戏剧赖以存在的观演交流关系。
这种剧场性,具体体现在如下两点:一是表演方式。戏剧由于是活生生的表演,所以具有现场演出、现场观看、一次演出、看完即止、不可重复的特点,要想重复观看同一部剧,就需要演员在舞台上为观众进行多次现场表演。由于现场性的存在,戏剧演员只有在排演阶段才有可能不断修改自己的表演,而一旦正式登台,面对观众,就是一次性的、毫无回旋余地的演出了。下一次演出,由于环境、氛围及演员自身条件的变化,不可能完全相同。二是观演关系。剧场里的戏剧表演具有现场直观性,所以观演关系是直接而透明的,具有双向交流性。剧场中演员与观众的感情可以直接交流,观众一方面欣赏舞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另一方面又以自己情绪情感的反应直接影响着演员的表演,这种当堂反馈的现象构成了戏剧艺术的重要特点。
3.戏剧的分类
(1)悲剧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它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悲惨的结局、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因此,它总是令人遗憾,促人思考,具有教育作用。古代悲剧大都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或者以王公贵族为主人公;近现代悲剧比较接近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悲剧一般分为四种类型:英雄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英雄悲剧主要是表现英雄人物在政治的、民族的、阶级的或为人类利益的斗争中遭到失败或毁灭,以歌颂他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性格悲剧是指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等。命运悲剧是指人的意志逃避不了恶劣的命运而产生的悲剧,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社会悲剧是指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2)喜剧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源于古代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它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使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一如鲁迅所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和闹剧等。讽刺喜剧一般是对社会的腐朽势力进行揭露和讽刺,比较具有政治色彩,如《钦差大臣》。在幽默喜剧中,人物所追求的目的可能是正当的、积极的,但是可笑的行动却与目的相去甚远,如《堂吉诃德》。欢乐喜剧给人以轻松愉快和美好的感觉,具有乐观精神,如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正喜剧是以喜剧的形式和手法,不仅嘲笑和否定腐朽势力,而且主要在于赞美进步势力和高尚人格,如《费加罗的婚礼》。闹剧特别追求喜剧效果,手法高度夸张,人物漫画化,情节可以离奇怪诞,演出过程中能收到使人不断开怀大笑的效果。
▲戏剧:《吝啬鬼》
(3)正剧
正剧又称悲喜剧,是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从悲剧与喜剧改革而来的资产阶级的“近代戏”,故又称“启蒙戏剧”。它是“介乎英雄悲剧和轻快喜剧之间的中间类型严肃戏剧”。它结合了悲剧与喜剧的成分,能够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扩大和增强了戏剧反映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代表作品有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契诃夫的《三姐妹》、曹禺的《日出》、老舍的《茶馆》等。
▲戏剧:《日出》
正剧中主人公的选择,不再像过去的悲剧或喜剧那样受限制,它可以是崇高伟大的英雄,也可以是卑鄙龌龊的小人。正剧的题材既可以是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也可以是接近于市民生活的凡人小事;剧情中既有令人感伤流泪或不完美结局的悲剧因素,又有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正义获得胜利的喜剧色彩。主人公也像悲剧人物那样追求着历史的必然要求,所不同的是,这种要求在悲剧中不可能实现,而在正剧中则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二)戏曲
1.戏曲的定义
戏曲是戏剧的一种,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一种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舞台艺术。戏曲的唱腔一般可以分为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等四大声腔。
2.戏曲的特征
戏曲的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1)综合性
戏曲既是一门时间艺术,又是一门空间艺术,它以唱、念、做、打为表演中心,涵盖文学、音乐、演唱、舞蹈、杂技、武术、绘画、工艺等多门类艺术因素,因此说戏曲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2)虚拟性
戏曲的虚拟性是指戏曲充分吸收了我国古典美学注重写意性的特点,通过“虚实相生”“以形写神”,使演员能够充分地利用戏曲舞台的有限时空,更加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与表现思想感情。
首先,戏曲演员表演时多用虚拟动作,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依靠某些特定的表演动作来暗示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实物或情境。如戏曲演员虽然手中没有针线,但可以通过缕线、挽绊、穿针、引线、刺绣的动作,让观众知道她是在穿针引线刺绣。
其次,戏曲舞台上的道具布景也具有虚拟性,戏曲舞台大多不用布景,常常只用很少的几件道具。传统的戏曲舞台常常只设简单的一桌二椅,在不同的剧情中,通过演员不同的表演动作,可以展示出不同的环境,比如,可以表现剧中官员升堂、宾主宴会、接待宾朋、家庭闲叙等不同场面,还可以当作门、床、山、楼等布景。
最后,戏曲舞台的时空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戏曲舞台时空同话剧舞台时空恰好相反,话剧舞台时空一般要求情节、时间、地点三方面保持完整一致,即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法则;戏曲舞台时空所表现的往往不是真实世界中的客观时空,只是通过演员的唱腔、念白和动作,以虚拟的手法来表现空间和时间,具有高度灵活自由的主观性。如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讲述萧何星夜兼程跋涉追回韩信的故事,演员在舞台上跑几个圆场就表示赶了几十里路程。这种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在有限舞台上,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行舟坐轿、登楼探海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任务。
(3)程式性
戏曲的程式性是指戏曲的角色行当、表演身段、剧本结构、音乐唱腔、服装打扮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
首先,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就具有程式性的特点。戏曲一般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还可分出更加细致的角色。“生”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旦”可以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等,“净”可以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等,“丑”又可以分为文丑、武丑等。不同的角色在化妆、服装,以及表演(动作、唱腔和念白)上,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在戏曲中,角色渡河时,无船无水,全靠虚拟表演
其次,戏曲演员的表演动作也具有程式性的特点。戏曲的程式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规范化动作,它是戏曲表演艺术最明显的特点。所谓程式,就是指不同角色的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常用的程式性动作甚至还有固定的名称。以“起霸”这个表演程式为例,为了表现古代将军出征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必须要分别完成“提甲”“抬腿”“跨马”“理袖”“整冠”“紧甲”等动作,没有这些动作则不能成为“起霸”。
最后,戏曲音乐、唱腔和器乐伴奏也都有一些基本固定的曲牌和板式。各种器乐曲牌都有自己特定的用途,分别用于不同场合,彼此不能混淆或替换。如[万年欢]曲牌用于摆宴、迎亲等场合,[哭皇天]曲牌用于祭奠、扫墓等场合,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戏曲中的锣鼓点子也都有一整套固定的规则。显然,戏曲唱腔和伴奏中的这些程式,既使戏曲具有强烈的舞台节奏与鲜明的艺术表现力,又使戏曲具有一种独特的形式美,培养了观众对于戏曲特殊的审美习惯,体现出戏曲特殊的艺术魅力。
(三)影视艺术
1.影视艺术的定义
电影艺术,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一门综合性艺术。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
电视艺术是指以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以再现生活和表现情感为目的的艺术形态。
2.影视艺术的特征
(1)综合性
首先,影视艺术是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表现在它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摄影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多种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化合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电视后进行融合,形成自身新的特性,并且使自身成为崭新的艺术。
其次,影视艺术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一方面,通过电子扫描在瞬间形成的每一帧图像都在空间中并列地以传真方式再现着“物体”的外部形态;另一方面,一帧帧图像的连接又在时间的流动中显示了“动作”。这种时空综合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不必像诗(文学)与画(造型艺术)那样,只能通过暗示的方式去表现“物体”或“动作”,而是直接诉诸“物体”的“动作”的综合表现。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次,影视艺术是精神领域的综合。这主要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与哲理性的统一、叙述因素与隐喻因素的统一。摄影机的创造,既是对客观世界的逼真记录,又包含着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在纪实性的手法中体现出哲理性的思考,在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中最大限度地表现主观世界,在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中最充分地体现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这种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正是电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质。
最后,影视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影视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如《舌尖上的中国》片头里用泼墨特技进行切换的镜头,就是用高科技达到既定的艺术效果。
(2)技术性
技术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影视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语言更是有赖于技术的支撑。和传统的艺术门类相比,影视对技术的依赖更为突出。比如,从机械电视到电子电视、彩色电视、卫星电视、光缆有线电视,再到现在的数字电视以及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媒体电视,观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点播,从单一的电视收视到融合了电子商务、网络互动、视频通话等多功能综合,电视的每一步发展都和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新成果的问世紧密相关。
我们在肯定技术性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其对审美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表现在滋长审美惰性和钝化审美感兴力上。科技再现真实的能力,使得人们的想象空间都被物态化的视听形象所充塞,而根本无法再进行主动思考,只是被动地跟着视听奇观去接受。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3)逼真性
逼真性是影视艺术基本的美学特性。影视艺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强有力手段,能够十分准确地记录客观现实的影像、色彩、声音、动作,并且能将它们在屏幕上重现出来。因此,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影视艺术形象最真实、最具有直观性,能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事物的一切细微特征,从而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无法企及的真实反映对象的独特能力。
(4)假定性
影视艺术可以高度逼真地再现物质世界的影像、声音,乃至运动,但是,屏幕毕竟展现的只是现实的影像而不是现实本身。所以,艺术家主体性必须对作品进行提炼、加工、改造。什么值得保留,什么应当删除,这就会造成表述对象的假定性;什么事情先说,什么事情后说,这就会造成叙事时空的变化,从而呈现和真实事件发生时空不一样的假定性;在演员表演上,毕竟演员不是真实的对象自身,剧中事也不是真实的事本身,这又使影视艺术具有表演的假定性。可见,假定性是影视艺术必不可缺的。
(5)造型性
影视艺术首先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必须通过电视画面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情感、阐述哲理,将活动的画面形象作为影视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影视艺术如同绘画、雕塑、摄影等造型艺术一样,既以造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造型性给观众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并形成影视空间和荧屏形象的规律。
影视艺术造型性的特点,在色彩、光线、构图甚至是声音的运用上都有所体现。尤其在现代影视中,造型性不仅给观众创造客观的视觉空间,还创造主观的思维空间,艺术家们将各种造型手段和造型形式综合起来运用,调动影视造型的多种功能,使影视画面具有更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6)运动性
影视艺术作为“活动的绘画”,还具有运动性。一方面,影视艺术必须在延续的时间中完成其叙事功能;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又通过每个画面内部的人和物的运动以及这些画面在运动中的延续,来再现客观世界中人和事物的演变状态,并通过摄影机的运动产生多变的景别、角度、场面和空间层次,达到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可以说,运动性正是影视艺术区别于绘画、雕塑、照相等一切静态造型艺术的根本原因,它使得影视艺术虽然采取了空间形式,但需要在时间中延续和展开,是“活动的造型”。
▲影片:《罗拉快跑》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的经典段落“敖德萨阶梯”
(7)商业性
绘画、文学创作、音乐创作都可以靠作者个人或者几个人完成,创作中对资金和工具的依赖相对较少。但是,一部影视作品的产生,与其他艺术创作更多地依赖于个体的创意能力和创意水平不同,它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合作。如常规的故事影片几乎不能想象完全由个人来完成,没有专业设备、相当规模的资金和一批专业人士的支持,故事影片的创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影视是艺术,同时也是产业,是一种生意。影视艺术既需要艺术创意也需要经济谋划,既具有艺术特性又具有商品特性,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商业价值,正是这种双重性构成了影视艺术的特殊性。
3.影视艺术的创作手段
(1)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蒙太奇是指通过对画面和声音进行有目的、有逻辑的组接,在其间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丰富意义的电影创作手法。完整的蒙太奇概念,应当包括以下三种含义:其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其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不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其三,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蒙太奇不仅体现在后期剪辑之中,也体现在前期的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乃至各个创作部门合作完成的整个创作拍摄过程之中。因此,可以说,蒙太奇思维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法。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最经典的三个石狮子镜头
(2)长镜头
长镜头是指一种相对于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多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是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下一个场景,一场戏或一段戏,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续性的镜头。这种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给人以真实、连续的可信感,相对于蒙太奇对时空拼接给观众造成的感知限制,它能给观者带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审美体验。